慈寿寺历史文献中的塔

清朝时期,寺庙衰落,未能恢复明初的规模。光绪十一年(1885),住持童渊大师手打木鱼,四处筹款,重修大雄宝殿。今天,在大英雄的大厅里挂着对联:“胡夫初兴慈寿寺塔,敲鱼复兴古囊山”。1908期间,袁志大师和慧贤大师先后修建了禅堂、斋堂、仓库、客房、钟鼓楼、加拉帕戈斯庙、祖庙、功德殿和左右回廊。1932年,方丈换灯,证明苗毅大师重修方丈室和山门。这些建筑都是砖木混合结构,至今保存完好。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南山慈寿寺塔的保护和维修,支持僧人按照佛教丛林条例管理这座千年古刹。1951年,在海外中国僧人的支持下,修建了碧芝岩塔,创立了爱希礼夏场,并增设了藏经阁。1956年,住持华光大师主持建立了“崀山慈寿寺中兴碑刻”。“文革”前,寺里还住着30多个和尚。

“文革”期间,僧人分散,停止佛教活动。中国生产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并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1年,经政府批准,南山慈寿寺塔作为佛教活动场所重新开放。僧侣们回到寺庙,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同时筹集资金重建佛像,彻底修复寺庙。1983年,慈寿寺塔被列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庙后,修复步伐加快。二十三僧发扬“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耕田护林,开垦耕地。崀山慈寿寺塔在海外有马来西亚的紫竹阁、观音阁、慈光阁,印尼的金德园,廖内岛的妈祖宫,毛五福寺等六座下殿。从2013开始,这些下家就一直来拜祭祠堂,增进了了解和友谊。能站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