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原因以及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解决方法。
20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一方面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另一方面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目前,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下层社会的两极分化和贫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1997,在欧盟内部,1O%最富有居民的收入占欧盟总收入的25%,而10%最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仅占欧盟总收入的3%。在欧盟成员国中,贫富差距最大的是最富居民(10%)和最穷居民(10%)的收入,分别占国民总收入的28%和2%。德国《明镜》周刊在同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国内财富分配的差距正在扩大,甚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5%的私人家庭拥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私人财富。平均而言,每个这样的家庭拥有价值超过200万马克的财富。占这个社会半壁江山的中下层居民,只有价值不到65,438+00%的私人财富——平均每人不到59,000马克。由于收入差异的发展,选择一步,促进了财富的不平等分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西欧社会贫困化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发展趋势是新中间阶层的分化。长期以来,人们把西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阶层结构描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枣核”模式,也就是说,最穷最富的是少数人,而新老中产阶级是社会的绝大多数,他们的财富和满意度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所谓的“夷平的中产阶级社会”将确保资本主义统治的长期稳定。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过渡,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上世纪80年代末,人们开始用“三分之二居民的社会”来形容当时的社会结构,即三分之一的居民因失业开始被排除在福利社会之外,逐渐陷入贫困。其余三分之二的居民继续享受不断增加的社会福利。后来有了“10: 2O: 7O社会”的说法,也就是说,10%的居民因长期失业陷入长期贫困,20%的居民因失业陷入暂时贫困,只有70%的居民生活相对较好。现在有一种说法叫“20: 80社会”,即由于自动化和合理化,现有的20%的劳动力可以承担未来所有的商品生产和服务工作,剩下的80%的劳动力失业无事可做。
当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严重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分化,促进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和向往。通过研究社会主义的起源,我们知道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人阶级的贫困成为西欧最大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工人贫困这一最大的社会问题,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应运而生。可以说,在最原始的意义上,社会主义是解决大多数居民的贫困问题,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坚决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维护社会平等和社会正义。目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由此引发的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渴望和需求也在日益膨胀,而且会越来越大。
早在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预见到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到当代,发展到今天。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容纳现实生产力,仍有发展空间,但由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身固有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衍生的阶级对立、两极分化等社会矛盾,最终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绝不能因为资本主义具体演进中的一些繁荣现象,就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结论。认识到当代资本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社会适应性,其自我调节机制和经济扩张能力尚未失灵,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蹒跚性和长期性。纵观历史长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将会持续很长时间,社会主义必将在全球范围内战胜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