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的传承与发展

从1976年6月粉碎“四人帮”到20世纪末的三十年,是中国真正走向繁荣、曲艺艺术开始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和整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发展一样,曲艺在过去的20年里经历了全面复苏和空前繁荣,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

在全国经历的“文革”十年浩劫中,曲艺是重灾区之一。也许正因为如此,在标志着“文革”基本结束的粉碎揭批“四人帮”运动中,曲艺艺术爆发出了强大的声音,焕发出青春的力量。可以说,曲艺在“文革”后的艺术复兴是伴随着极左路线的清算而来的。

具有讽刺传统的相声艺术在这个历史关头显得尤为突出。常、常桂田创作并演出的《帽厂》、侯、方成创作的《未竟之会》、马季、西军创作的《舞台风暴》、和创作并演出的《拍照》、和金、创作的《假天空》等。,应该抓住历史机遇,表达人民的心声。尤其是由姜昆、李文华合编的相声对口节目《如此拍照》,立意独特,内涵丰富,揭示了荒年的历史悲剧,令人深思。以这种方式拍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增强了审美创造的效果,同时也成就了后来成为著名相声演员的姜昆的艺术声誉,奠定了姜昆相声创作和表演的艺术地位。

经过这一时期曲艺的复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国家的中心工作明确转向经济建设,曲艺的复兴也转向了一个更加理性的阶段。1979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既是国家全面拨乱反正的一年,也是“文革”后曲艺事业步入正轨的一年。辽宁鞍山曲艺团的刘兰芳(1944-)与丈夫王印权合作,重新编创了传统评书《岳飞传》,由鞍山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出,在东北地区引起巨大反响。随后,全国66家电台相继播放了这首歌谣。一时间,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电台播放《岳飞传》时,大街小巷人烟稀少的盛况。于是,评书《岳飞传》成了“文革”后传统长书成功的典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国中心工作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曲艺的创作和演出进一步繁荣,艺术教育和研究步入正轨,书刊出版空前活跃,艺术交流日益扩大。由此,曲艺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在此背景下,新时期相声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与相声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时期的绝大多数曲艺品种都是沿着自己的规律稳步发展的。传统曲目和书目的恢复是史无前例的,一些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节目在这期间几乎被搬来搬去,甚至不加分析地演出。此外,还有一些优秀的传统长篇评书和歌谣,如扬州的《水浒传》、苏州的《三国演义》、苏州的弹词《西厢记》、《重生》、邢的歌谣、《岳飞传》、《杨家将》、《胡家将》、《明英烈》等,以及山东的长篇快写歌谣。音乐新书的创作成就也很突出。邱的长篇苏州弹词《九龙口》、夏云的长篇扬州评书《挺进苏北》、许的中篇苏州弹词《真情假感》、范乃忠的中篇评书《山猫口媒妁》、何作欢的长篇湖北评书《杨柳斋》、牛牛、李培森的相声《威胁》、的表演方面,除了各地不断涌现新人外,一些老艺术家也充满艺术青春,为曲艺舞台再创辉煌。比如京韵大鼓演奏家罗玉生在1986用京韵大鼓音乐为电视剧《四世同堂》演唱主题曲《为晚辈复兴河山》,让他和国内更多听众尤其是晚辈一起熟悉了京韵大鼓艺术。从而让观众进一步领略景云鼓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扩大了整个民间艺术在全国的影响力。

这一时期的曲艺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探索曲艺自身的创作和表演规律,使其发展不再盲目,是这一时期历史理论研究的一个显著标志。1986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的正式成立,标志着曲艺研究进入正式发展阶段。曲艺艺术经历了改革开放20多年自身发展创新的洗礼,正以多元化的格局和崭新的面貌进入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