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可恨故事,为什么?
靖康之耻也叫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事件,发生在北宋皇帝宋钦宗的靖康年间(公元1126 ~ 1127),因此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打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还俘虏了、父子,以及大批赵王室、后宫嫔妃、贵族朝臣等,三千多人北上,东京公私积蓄一空。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灭亡,深深刺痛了汉人的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羞惭,但雪犹在,朝臣恨之。它什么时候会死!”。靖康之耻无疑是汉民族历史上的一次大劫,也给当时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更是大宋这个王朝的百年国耻。这次大劫案的根源,是后人必须深刻总结的重大教训。宋朝用了一百年的时间才终于除雪。其间南宋与晋国的百年战争,遍布关山黄土,秦岭蜀山,河洛中原,江淮沿海,远比在大漠中打转的宋夏战争激烈!
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场,是指史可法率领扬州百姓阻止清军入城后,清军对扬州百姓进行的屠杀。当时幸存者王秀初的《扬州十日记》和史学家纪的《明略》都记载,大屠杀历时十天,收尸八十余万,故名“扬州十日记”。扬州经过激烈抵抗后沦陷,清兵屠戮抢掠,十日封刀。“烟花三月扬州放”,几代人繁华的扬州城,以“尸横遍野,手触手足,血流成河,化为五色,弄得池塘平”,“处处火烧”为特色。清代文字狱盛行,俗话说“不知所终,乱翻书”。所以扬州大屠杀的记录在清军入汉后被刻意掩盖。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有心人从日本印刷了《扬州十日》,带回中国,“希望借此重振被遗忘的旧恨,助革命成功”(鲁迅《杂记》),“扬州十日”事件才广为人知。?除了《扬州十日》,还有《扬州城纪略》。《明纪南略》?很多史料记载,比如大屠杀,远不如《扬州十日》详细。满清大屠杀是清军侵吞汉人土地时采取的民族压迫政策,强迫汉人和其他民族剃头换衣。在遭到强烈反抗后,采取了屠杀政策,强迫他们剃发更衣,树立了他们的气焰。比较有名的有扬州十中,嘉定三中,江阴八十一中,大同,广州,四川。满清大屠杀遇难人数是中国历次政权更迭中最多的。尽管文字狱的破坏,满清大屠杀还是留下了很多真实的记录。广州大屠杀是西方传教士亲眼目睹的,大同大屠杀的资料可以在第一历史档案馆找到。
中日甲午战争是19年底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照中国的历年,1894,战争爆发的时间是甲午战争,所以称为甲午战争(日本称甲午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以1894(清光绪二十年)七月二十五日丰岛海战爆发为开端,以1895年四月七日《马关条约》签订为结束。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下,中国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另一方面使日本的国力更加强大,可以跻身大国之列。
南京大屠杀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日战争时期1937至1945期间,以及1937+13 [1]首都南京陷落后,中华民国在南京及其邻近地区进行的长达40多天的大规模屠杀。其中,日本的战争罪行包括抢劫、强奸和屠杀大量平民和战俘。大屠杀的规模和伤亡人数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但一般认为死亡人数超过30万。?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对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的公然违反,是侵华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事例之一。南京大屠杀期间,《纽约时报》、《中央日报》、《新华日报》等中外媒体广泛曝光南京大屠杀。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审判战犯的南京军事法庭认定日军集体屠杀案件28起,屠杀人数为654.38+0.9万人;零星屠杀858起,654.38+0.5万人死亡,30多万人死亡,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