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演化与成矿

本区铜铁多金属矿床的大地构造位置是扬子准地台康滇轴上的中元古界昆阳群褶皱基底。古元古代,由于地幔柱上涌,地壳岩石圈扩张,在地槽内形成了裂陷槽(裂谷)和许多地堑式断陷盆地,在张力较强的地方(如元谋-吕芷江断裂、塘朗-易门断裂、小江断裂等区域性深大断裂和封闭断陷盆地的基底断裂)发生了大规模的海底火山活动(优良的地槽环境)。在中元古代,东川-武定和禄丰-易门地区的陆内拗拉槽形成于元谋-吕枝江断裂、塘朗-易门断裂和保泰昌断裂以及一些小江断裂中。海槽内形成了一套厚近5000米的昆阳群海相沉积,辉长岩脉、岩壁和基岩广泛侵入。整个昆阳群自下而上有三层含矿建造:①殷敏组复杂的浅海相火山碎屑沉积建造,富含火山物质和喷流沉积物,上部向碳酸盐建造过渡。②富镁多源热水沉积的洛雪组浅台地和潮坪相碳酸盐岩的形成。③鹅头场组滞流湾相细碎屑岩的形成。到元谷峪末期,晋宁运动结束了本区地槽的历史,形成基底褶皱层。

昆阳裂谷带陆丰-武定地区成矿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成因、矿物来源、地层划分等方面存在差异。然而,随着近年来勘探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东川式矿床的不断发现,该区成矿作用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元谷峪昆阳裂谷的一部分,它的成矿作用与裂谷的演化密切相关。简要如下:

古元古代,由于地幔柱上涌,地壳和岩石圈扩张,形成了裂陷槽(裂谷)和许多地堑式断陷盆地。在张力较强的地方(如元谋-绿之江断裂、塘朗-易门断裂、小江断裂等区内深大断裂和封闭断陷盆地的基底断裂)发生了大规模的海底火山活动(良好的地槽环境),形成了古元古代大红山式的第一期火山喷发。中元古代早期的东川运动促进了部分火山的复活,然后在火山脉动的间歇期或末次期(中元古代),成矿热液(主要是岩浆热液)沿封闭断陷盆地和盆地内同生断裂喷出,堆积在海盆坳陷中,矿物凝聚沉淀,形成喷射沉积稀矿型铜铁矿床。随着海底火山活动的减弱和消亡,热水沉积倾向于主导成矿作用。在高地温梯度的驱动下,海水和盆地地下水交替循环对流,淋滤早期火山岩和含矿建造中的矿物,并汇入沿断裂从深部上涌的成矿热液,注入海盆中沉淀聚集或生化沉积,形成数量最多、规模相对较大的落雪铜矿床;随着地温梯度的减弱和盆地的抬升,热水喷射沉积的成矿作用减弱,逐渐向正常的海相沉积转变。陆源或近源矿物主要参与了成矿,形成了含矿层位最高的桃园式铜矿床,但仅限于早期矿化强烈的地区,是热卤水对流循环成矿的最终阶段。

新元古代,受晋宁造山运动影响,古大陆扩张,裂谷系完全恢复封闭消亡,并上升为地台,遭受强烈挤压,产生叠置、底辟刺穿、断层岩浆活动、隐爆等改造和再成矿作用。这种改造和再成矿作用在陆丰-武定和易门南部地区(如武定的义那场和易门的凤山等)是强烈的。).经过强烈的风化剥蚀,新元古代震旦纪陡山沱期发生海侵,风化剥蚀物质在部分地区的局限台地潮坪带沉积改造,在震旦系陡山沱组沉积层中形成烂泥坪式沉积铜矿。含矿地层为底部砾岩、砾质砂岩、含燧石白云岩和其上的含碳泥质白云岩,矿体呈层状、层状、透镜状,严格不整合。目前陆丰-武定地区尚未发现此类矿床。

烂泥坪铜矿床形成于昆阳裂谷系完全褶皱闭合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海侵早期,经过强烈剥蚀(澄江组磨拉石建造)。成矿条件是:第一,基底中存在古铜矿。基底中的大红山型、疏矿型、落雪型等铜矿出露地表,经过长期风化、剥蚀和短途搬运,为烂泥坪型铜矿提供了铜源。烂泥坪铜矿床(点)均分布在古铜矿带附近或直接上覆;其次,有利的沉积环境是海岸相与开阔台地相和半封闭台地相的过渡带;三是沿活动断层形成循环水流体,有利于矿物的提取、迁移和再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