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学院历史

转动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登封市北2.5公里的嵩山南麓,背靠季峻峰,面向双溪河。因位于嵩山之阳,故名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八年(公元484年),称嵩阳寺。唐代改为嵩阳寺,五代改太师书院。宋代理学“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从此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祥地之一。明末,书院毁于兵,清康熙重建。嵩阳书院历经一代又一代的多次增补和修缮,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密。书院的建制简洁、典雅、大方。

松阳书院的学术体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唐代,盛于北宋。直到清末才废除书院制。教学特色:松阳书院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经过近千年的均衡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主要特点是:1。书院既是教育教学机构,也是学术研究机构,是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机构。2.书院盛行讲座制,允许不同的学派和观点进行讲座和争论。3、书院教学,实行“门户开放”,不设班级,不受地域限制。4.学院注重学生的个人阅读和研究,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采用提出问题的理论。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书院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用渊博的知识和修养教育学生,更用高尚的道德操守感染学生。

嵩阳书院是中州教育史上的一颗明珠,是中国古老的高等学府。宋初,国家太平,文风处处。经过五代之乱,儒生们都喜欢在山里找个僻静的地方聚在一起讲学。登封是尧、舜、禹、周公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据记载,先后在松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朱、李纲、范纯仁等24人,司马光代表作《子简》第9卷至21卷分别在松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程,人称“二程”,程颢在松阳书院讲学10余年。他对学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讲课感情清新,通俗易懂,传道授业解惑,有说服力。白来的学生和现实中回来的学生都受益匪浅,感觉自己像个春风。康熙辛卯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人,录取名额不足一县一个。只有登封赢了五个。著名的儒者京东就在这里的松阳书院。后为秀才,九任谋士。正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师资条件,松阳书院名声大振,四面八方的学子摩肩接踵,成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之一。

医院里的汉风白凤将军被称为“稀世珍宝”。松阳书院有三棵古柏,西汉元六年(公元前110年)被封。汉武帝刘彻巡视宋岳时,见柏树参天,郁郁葱葱,遂封他为“将军”、“二将军”、“三将军”。将军柏高12米,厚5.4米。树斜倚着,树冠厚实大方,就像一把大伞遮住了晴空。第二棵将军柏高18.2米,厚12.54米。它的树皮虽然斑驳衰老,但却生机勃勃,枝干挺拔。树干下部有一个南北向的洞,像门道一样,树洞里可以容纳五六个人。两根巨大的树枝像翅膀一样弯曲,左右伸展,形状像展翅的鹰和想要飞翔的金公鸡。每当山风吹来,枝叶摇动,如响,丝竹之声犹存。明朝末年灭了三个将军。柏木将军的年龄一直是个神秘的话题。该树自被封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赵朴初先生留下了赞美的诗句:“松阳有柏,人间三千年。”经林业专家鉴定,将军柏为原始柏,树龄4500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大的柏树。细心的游客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二将军柏比将军柏大得多。为什么被命名为“第二”?这里有一个“先入为主”的传说,感人至深。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吟诗作赞,给人留下了灵感。雄伟的将军柏为松阳书院增添了历史沧桑感和强烈的感染力。

门外的大唐碑被誉为“嵩山碑王”。全称《宋阳关纪圣德圣碑》,刻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纪念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这座纪念碑宏伟壮观,雕刻精美。整个碑文1078字。内容主要描述宋阳观道士孙太冲在唐玄宗李隆基炼丹。李执笔,裴炯篆八股文。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体态端正,刚劲适中,发式飘逸。唐代碑重80余吨,仅碑帽就重10余吨。在古代,人们是怎么给它戴上这么重的碑帽的?千百年来,所有来松阳书院的游客都不得不提这个问题。在民间,“直隶唐碑”的传奇故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成为欣赏唐碑的重要内容之一。

松阳书院在我国历史上以理学闻名,文化底蕴深厚,景观独特。群山环拱,溪水潺潺,松柏参天,环境幽雅,景色最清,石建筑闻名文明。书院的主要文物是西汉的“将军柏”和唐代的“大唐碑”。

松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道荟萃之地,但却是历史最久、最负盛名的地方。嵩阳书院后为儒学圣地,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八年(公元484年),名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服务僧人多达数百人。杨迪大帝时期(605-618),改名为嵩阳关,为道教活动场所。宋仁宗景寿二年(1035),定名为嵩阳书院,此后一直是名人教授经典的教育场所。明末,书院毁于火,元、明、清三代重修加建。鼎盛时期拥有1750亩以上的学习场地,学生数百人,藏书2000余册。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建立学校。经过一千多年的书院教育,完成了这个过程。然而,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书院将永载史册。

在古代,松阳书院并不是简单的指一个院落,而是由一个主院和周围的几个单体建筑组成,地域分布比较广阔。一般来说,建筑* * *分为五个院落,从南到北依次为大门、第一殿、报告厅、道观、图书馆楼。除了我们在松阳书院看到的建筑之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天光云影阁、观澜阁、川上阁以及位于松阳书院东北逍遥谷石蝶溪的松阳书院别墅——君子阁。仁智阁等建筑在三公市南、七星岭以南,书院西北的玉珠峰下。

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因为商丘在唐代叫睢阳,北宋景德三年(1006)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升为南京,是当时的四大都城之一。商丘濒临汴水,交通便利,出差频繁。自隋唐以来,它已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城市。宋代应天府书院设置在商丘繁华闹市。

应天书院位于商丘老城区东部。它的前身是晋代后期杨云开办的一所私立学校。之后经过其学生齐的努力发展起来,学生“不远千里来”,“远近学者归”。北宋时,政权开放科举,应天书院人才济济,参与科举的学生多达五六十人。

在宋真宗,宋州(今商丘),宋太祖赵匡胤发迹的地方,1006年改为应天府,1014年升为南靖。1009年,宋真宗正式授予该院应天府书院的称号。在宋仁宗,应天书院于l043年改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

此后,在曹诚等人,特别是著名文学家晏殊的支持下,书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仁宗初年,著名文学家晏殊出任应天知府,并聘请著名学者王铸为说书人。王铸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应天府书院在他的主持下“名扬天下”。仁宗景祐二年(1035),天府书院改为付雪,颜姝聘请因丧从绥阳退休的范仲淹任教。范仲淹在教书期间,写过《南京书院提名状》。当时应天府书院是中州一大学府。《宋史》记载:“五代以来,天下之学废,自颜姝以来,学术兴。”大中祥符二十余年,应天府书院学生“陆续毕业,惟贾逵之豪杰,于一太哥,遮遮掩掩,不曾间断”。

明郑德六年迁城,应天书院也迁到此地——城内中山二街以北。有大成殿、明伦殿、月牙池。孔子及其弟子的牌位立在原来的大成殿,明伦殿就是学校。这两座建筑都是依山而建。大成殿是祭孔的地方,明伦殿是考试的地方。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