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鱼米之乡。四川湖南江苏黑龙江第一粮仓是谁?

“百里风粟香,春归窦谷。”老牛欠下了辛苦的债,夕阳下躺在草头。" ?宋?孔的《卧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生产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虽然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等,但是种植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我们用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全球22%的人口。

从最早的黄河到后来的江南地区,中国历史上的粮仓一直在根据经济发展和地形发展而变化,比如四川、湖南、江苏、黑龙江、河南等地,现在都是有名的地区,比如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太湖平原,都是有名的鱼米之乡。那么新中国第一粮仓是谁呢?

你不会相信的。它位于东北的黑龙江。

“2019中国产粮大省”数据显示,产粮前十的地区分别是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吉林、河北、江苏、内蒙古、四川、湖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件事。这十大产粮区基本都集中在东北、长江沿岸、黄河沿岸。

先说黄河。河南、山东、安徽、河北都属于黄河沿岸地区。如果我们看看秦汉以前的中国地图,可以发现国家重心基本分布在这一带。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凭借丰富的水资源、广阔的平原地形和温带适宜的温度,在种植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黄河沿岸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小麦一直是中国主要的地方粮食。说到小麦种植,一定要赞美河南。据农业部统计,河南耕地只占全国的6.2%,却生产了国内粮食总量的10%,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很难想象,这么多的食物,居然来自于过去的痛苦和无奈?黄色泛滥平原。

1938年,为保卫武汉,阻止日军南下,黄河花园口大坝被炸裂,浑浊的黄河水在黄淮平原肆意泛滥,形成横跨豫皖苏三省44县的黄河泛滥区,无数民众流离失所,不仅直接造成近90万人死亡,还迫使654.38+02万人背井离乡,黄河彻底改道。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黄河防汛委员会。在上下齐心协力下,黄河水患得到了有效治理。曾经代表苦难的黄河泛滥,赋予了新的辉煌。不仅重建了家园,还形成了土地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亩的农场,使河南再次成为产粮大省。

与黄河相比,长江无疑要温和得多。虽然长江不是最早的粮仓,但这里种植水稻的历史很早。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人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水稻种植之路。

后来由于中原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迁,开发了广阔的长江流域。南方地区虽多丘陵,但长江沿岸有大量湖泊,形成了许多鱼米之乡,如鱼米之乡成都,有“湖富天下丰”的洞庭湖。

“再配套运输的方法,使江西、湖广、浙江的人,把220万石粮食运到淮安仓库。“这可以说明,清代两湖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每年调拨的‘米香’高达500万石。长期以来,“南粮北调”是国内粮食作物的主要运输方向。

既然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有这么长的种植历史,而且还占据了有利的气候和场所,为什么今天黑龙江成了产粮第一大省,而同样位于东北的吉林粮食产量很大?因为这个塞外“新江南”不仅有着有利的天时地利,还占据了人和机械的便利。

在大家的固有印象中,东北气候寒冷,在南方可能一年收获三次的粮食作物,在这里可能一年只能收获两次甚至一年一次,但另一方面,这里高强度的温差自然让一些害虫失去了生存环境,食物也能茁壮成长。

方面来说,东北的土地平坦开阔,这里水源充足。著名的三江平原不是最好的种植环境吗?更何况这里土壤好,东北的“黑土地”谁种谁知道。

东北在历史上一直是个苦寒之地,很少有人想到这里大规模种植粮食。“北大荒”的名声不是瞎说的;但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代立即开始大规模开垦活动,“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如今,各种高科技被用于这里的大规模种植,有利的天气、有利的地理条件和机械力量的结合,使这里从一片不毛之地发展成了黑土地油花筷子发芽的沃土。

如今,中国的粮食种植不再以小麦或水稻为主,各种经济作物和外来粮食作物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比如一些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地区,现在可以依靠种植土豆和玉米来提高土地产量。现在中国是马铃薯大国,马铃薯产量居世界第一,玉米成为中国第三大粮食作物。我们的食物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