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一级山医院的历史
然而,有两件事在她脑海中始终难以忘怀。
第一件事是,经过近10年的等待,她终于又见到了父亲李克农。
1937四月中旬的一天,正在一机山医院高级护理学校读书的李冰突然被爷爷送回家。
一路上的人都没告诉她为什么,弄得很神秘。
她直到回家才知道那是她的父亲李克农!
冰百感交集,女儿的爸爸好像瘦了一些。
在父亲眼里,当年的小女孩,如今已经长成17岁的苗条少女。
父亲和女儿有很多话要说,但是我父亲太忙了。此时他责任重大,正好顺道来芜湖老家看一看。他连吃团圆饭的时间都没有。
临走时,李克农送给女儿一块怀表。他告诉她,这块表以后当护士肯定能派上用场。
一见面就又要分开了。内心深处,冰是很舍不得父亲的。
但是她知道她的父亲是一个做大事的人。不然他为什么义无反顾地走出家乡参加革命?
李冰出生于1920。小时候,她只知道父亲李克农整天在外忙碌,却不知道父亲是做什么的。
她小时候得到的父爱是支离破碎的,就像撕碎的布片,无法拼接在一起。
后来,李克农被芜湖地方国民政府的反动派通缉。她的父母都去了上海,她甚至失去了见他们的机会。
好在我爷爷李哲清还是政府的小文员,家里有几套房产可以出租。这些微薄的收入支撑着李冰从小学到初中。
母亲赵颖很久没和父亲出去了。她去上海做掩护。
她带着年幼的儿子回到芜湖,家里多了几张嘴吃饭,生活更加拮据。
她是一名小学老师,但就那点微薄的工资,很难养活一个十几口人的大家庭。
更让赵颖感到难受的是,丈夫李克农的身份在上海暴露,她还安排他和其他战友去了江西苏区。
作为妻子,赵颖时刻关心着丈夫和李克农的安危。
但孩子还小,她不能表现出这种焦虑。
所以在李冰上护士学校之前,她很少在家里看到妈妈说起爸爸。
1936,李冰初中毕业。她接下来要做什么,家里人一时也没主意。
家人经过一番讨论,认为女孩从事护理工作前途光明。
就这样,16岁的李冰考上了芜湖一机山医院高级护理学校。
这所学校由美国基督教会于1888创办,历史悠久。
更何况这个护理学校有一定的公益性,食宿免费,对于身处困境的李氏家族来说无疑是最好的。
然而,在进入学校之前,每个学生仍然需要支付50元的押金。
面对这一大笔债务,已经长成大姑娘的李冰犹豫了。她想知道她是否想继续学习。
母亲赵颖的行动打消了李冰的顾虑。她是一个思想开放、充满活力的新女性。既然女儿有学习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没钱的时候,她典当了自己的一些首饰和衣服,来弥补女儿入学的押金。
李冰顺利入学,学校是寄宿制学校,所以平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
父亲李克农不在家,母亲一个人谋生很困难。所以,李冰很懂事。她知道,只有把书读好,以后才能减轻妈妈的压力。
1937,李冰见到父亲非常激动。虽然只是短短的一瞬间,却像是给她的内心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我父亲这些年都挺过来了,他应该更加努力学习。
然而,随着日本侵华步伐的加快,局势越来越动荡。
李冰返校后,不仅父亲去了上海,母亲赵颖也去了上海几个月,帮父亲干活。
11年,上海沦陷,父母带着年幼的弟弟撤离。
李克农不得不留在南京处理国事,赵英带着孩子回老家了。
这些情况,当时在护理学校读书的李冰并不清楚。
随着南京也沦陷,一江之隔的芜湖也陷入恐慌,很多人搀扶着老人,带着家人逃离。
那段时间,父亲李克农又一次短途回家。
当时家里真的开不了锅。看到儿子坐车过来,李哲清希望李克农能给家里留点钱。
但是,李克农拒绝了父亲的要求,他的每一分钱都归党所有。
还是妻子赵英明懂事,告诉丈夫家里没有困难,他们能克服。
父子吃完饭,李克农匆匆离开。
在护理学校的李冰完全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
虽然赵颖担心日军会入侵芜湖,但一机山的医院和护士学校都是美国的,所以日本人不会轻举妄动。
况且女儿还有两年就毕业了,现在不能中断学业。
就这样,李冰留在了学校,但她和家人完全失去了联系。
她不知道的是,随着日军占领南京,在父亲李克农的安排下,母亲赵英带着家人来到武汉。
还有后方,暂时安全。一家人聚了一会儿,除了二女儿冰。
不久,李克农把大女儿李宁和儿子李志、李力送到延安,只留下小儿子李伦在身边。
由于和家人失去了联系,李冰在学校没有朋友。
此外,自战争开始以来,伤病员不断,医院需要大量护理人员。于是毕业后,李冰留在了一机山医院。
她不知道,随着武汉的沦陷,父母带着弟弟先去了长沙,再撤到更远的回来的桂林。
只有李冰还在老家芜湖。幸运的是,与其他地方相比,医院在战时是安全的。
她从护士做起,做任何工作都一丝不苟。
领到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李冰难掩悲伤和激动。她哭了。
我终于可以挣钱养家了,但是现在全家都没有消息,我也不知道父母姐妹兄弟在哪里。
她只能把工资都存起来,想着以后能为家里做些什么。
想念父母的时候,她会拿出爸爸送的怀表。老表似乎还有她父亲李克农的温暖。
她知道父母对她的期望。虽然现在事情艰难,处境危险,但她只有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不辜负家人的期望。
于是,李冰在业务上进步很快,很快成为了手术室的护士长。
然而,在战争之下,从来没有一块土地是和平的。
由于日本人在华东建立了伪满统治,一机山医院不可避免地被日本人管理,即使是美国人经营的。
当时日军不知从哪里得到消息,听说李克农的女儿在医院工作,两次秘密派间谍到医院打听冰的情况。
李冰一个人,随时会遇到麻烦和意外。医院院长也劝李兵赶紧离开。
当地党组织派人秘密把李冰调到上海,再从上海去香港。
李冰和彭湃的儿子彭士禄等人在香港短暂停留后,在当地党组织的护送下,成功从九龙偷渡到广东淡水。
然后经过惠阳,终于回到了内地,经过一个多月的奔波,李冰等人从广东来到了广西桂林。
在桂林的八路军办事处,她终于和家人团聚了。
这时,最小的弟弟李伦也长成了一个大男孩。他不仅成了办公室的勤务员,还学习了电报业务。
然而,这次重聚只持续了几个月。随着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的撤销,李冰和弟弟不得不跟随父母。
一家人第一次来到重庆,在那里她第一次见到了和邓。
周恩来语重心长地告诉她,过去你受教会教育,所以条件相对较好。现在你要去延安了。不能只靠热情和激情,一定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周恩来的话让冰深有感触。在以后的岁月里,每次她遇到什么坎坷,这些言论都能给冰带来无穷的力量,让她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一切。
李冰和家人在重庆待了一段时间,然后一起去了延安。
一家人终于在延安团聚了。他们到达后不久,毛泽东邀请他们一起吃晚饭。
在延安,李冰虽然穿上了工农的衣服,但还是掩不住自己独特的气质。
戴着一顶军帽,戴着一副眼镜,肩上披着一条长围巾,让冰看起来很独特。
当时姐姐李宁在中华女子大学读书,弟弟李志在抗日军政大学,李莉在军委通信学院学无线电传输。
宾随后向父亲提出,他也想在康达学习。
谁知她的父亲李克农告诉她,在革命队伍里,一切行动都是组织安排的,你不能为所欲为。
很快,组织上想让她去中心医院当医生,可李冰有点着急。毕竟她在芜湖学的是护士,不是医生。
前来找她谈话的陈云不屈服,告诉冰,这里很多同志没上过医学院,培训几个月就能胜任当医生。
而且你在正规的医学院学了四年,还有两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怎么会不称职呢?
就这样,冰来到了延安市中心医院。
当时由于日本和国民政府的严厉封锁,医院没有说x光机,唯一磨损的显微镜是医院里的高端仪器。
听诊器、液压表和外科敷料都是轮流使用的。
李冰被分到了外科,还做产科医生。
曾随金茂月、苏联医生阿洛夫做助手,师从名医周一段时间。
在此期间,她甚至在毛泽东当过保健医生。
尽管中心医院的条件和设备都很差,但李兵和其他医护人员仍然尽力救治伤病员。
解放战争开始后,随着胡宗南北侵延安,毛泽东率党中央于1947年3月迁至陕北。
中心医院也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西北野战军第一后方医院;另一部分转到晋察冀边区平山中心医院。
作为唯一的女医生,李冰留在了西北野战军医院。
新中国成立初期,李冰先去协和医院进修了一段时间,后担任华北人民医院医务主任,后升任副院长。
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医疗卫生领域还很落后,尤其是癌症在全国横行。
为了打破这种被动局面,中央政府决定建设肿瘤医院。
于是在1957,李冰被任命负责筹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后来成立了肿瘤研究所。
李冰担任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从此开始了我国癌症防治的艰苦创业。
令冰意外的是,她所从事的癌症防治工作,将来会应用到的周总理身上。
而这也成为了李冰人生中第二件难忘的事。
那是1975年的春天,周总理的膀胱癌病情一直在持续进展。
2月4日,在解放军305医院,李冰和其他医护人员为周恩来进行了长达4个小时的膀胱癌切除手术。
手术后,总理刚从麻醉中醒来,他把李冰叫到身边。
总理用很微弱的声音问李兵,你知道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病率高吗?
李冰回答说她知道一些情况,但是总理让她尽快去当地了解实际情况。
出了病房,冰忍不住偷偷哭了。周总理自己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但他仍然想念患肺癌的矿工。
应总理要求,一周后,李冰带领医疗队前往云南个旧开展治疗,了解疾病特点。
事实上,在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就向李冰提出了中国癌症防治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不要只知道西方国家的防治情况。想要治愈肿瘤,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发病和死亡情况。
于是,李冰带领团队,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肿瘤流行病学调查。
她带领团队,从食管癌高发的河南省临县开始,对全县15个公社进行了细致的调查,逐步掌握了全县的发病数据。
后来李兵发现,太行山附近的县,食管癌发病率普遍较高。
于是,她带领团队对山西、河北、河南三省18个县的食管癌进行了调查,进一步掌握了食管癌的发病机理。
周总理还称赞李冰等人做得好,类似的癌症调查应该多做。
后来,李冰带领团队举一反三,对不同地区的各种肿瘤疾病进行了更广泛的调查。
最终在1979年编制出版了《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与研究》专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死亡图集》(中英文版)。
周恩来生前一直在思考中国的癌症调查,但地图集出版时他已经离开了。
正式发表的那天,李冰站在周总理的遗像前。
她相信自己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所做的事情一定会告慰总理在天之灵。
多年后,即使身体状况有所下降,李冰仍一直活跃在癌症防治工作中。
甚至在1982,中央希望她能担任卫生部副部长,但李秉建拒绝了。
在她看来,只有坚守岗位,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业务和技能。
所以,她拒绝了很多人想要的很多东西。
与父亲李克农相比,李冰的辉煌人生是用另一种语言和方式诠释的。
那就是一辈子学医,一辈子活跃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岗位上。
李冰凭借着自己的坚持和追求,在《白衣天使》中留下了许多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