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地理学家研究过《山海经》的资料?

《山海经》与美国

叶雨萌

一个

我第一次知道山海经和美洲有关系,是在李安运·芒廷的《谁最先到达美洲》一书中看到的介绍:

美国学者梅斯博士研究过《山海经》。根据经典,东山经典位于日出东方的大海在中国。他在北美,几经失败后,根据山势、河流流向、山与山之间的距离,逐里调查,最后取得了胜利。发现美国中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和沿海山脉的太平洋海岸,与《东山经》记载的四大山脉、山峰、河流、动植物、山距完全一致...

真是惊喜!一个美国人研究了中国学者很难理解的《山海经》,并以此为依据发现美洲古人早就到了美洲!

这件事真的让我着迷。

毕业后看了贾兰坡先生为美国博士的书《淡墨》写的序言,翻译成中文就是《几乎褪色的记录》。更让我惊讶的是,那个用脚在美国探索了几座山的美国学者,竟然是一位可敬的女士。也许是不同译者的译名让连云山先生把亨利·艾特·梅斯误认为是男性;也许是因为独自冒险穿越四座大山的人不可能是女人。一些译者将这位女博士(亨丽埃塔·默茨)的名字翻译成亨丽埃特·莫芷,让中国读者一眼就知道她是个女人。然而,《人民日报》驻外记者袁在一篇名为《莫丹青腔》的采访中,却将被采访者的名字翻译成了Henriette Metz。

据我所知,袁先生是第一位访问默茨博士的资深记者。遗憾的是,当我寻找袁先生的妻子姚笛女士时,我得知袁先生已经去世。至于默茨医生,当袁在20世纪80年代初看望她时,她已经80多岁了。现在,二十年过去了,想到她已不在人世,真令人沮丧。幸运的是,袁先生给我们留下了的一篇文章《墨淡而浓》①。看完这篇采访,我们仿佛跟随袁先生,在芝加哥阳光明媚的东南湖畔,拜访了默茨女士。

还有她留下的那本浸透她心血的书。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默茨博士回忆说,她首先受到爱德华·维宁相关著作的影响,仔细研究了维宁翻译的中国古代经典《山海经》。所以,《山海经》中的这些章节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也着手查古版证书,一里一里地追踪,画地图……”

太可惜了!一本中国传世的珍贵书籍被一些欧美学者重新发现。

《山海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和历史著作。清代毕渊对、、韩、等人进行了考证。但由于写得太早,又因夹杂了神怪怪怪的故事传说而难以考证,两千多年来,一直有怀疑者认为该书“奇谲怪怪”,甚至司马迁说“余本纪山海之怪,我都不敢说什么。”清代纪晓岚编著《四库全书》,将《山海经》简单归类为志怪小说。鲁迅还认为《山海经》是“古代巫师之书”,因为它记载了许多巫师崇拜神灵的宗教活动。古疑大师顾颉刚全盘否定。当然也像西汉时刘向和(辛)父子修书,送给汉成帝,认为《山海经》是圣贤遗作,古文也是名篇。其质量清晰可信。"

近年来,学术界对《山海经》的呼声越来越高。有学者对《山海经》进行了评判,认为书中各种山神都是“鸟头”、“羊脸”、“龙头鸟”、“龙头马”、“蛇脸”等。,但其实是原始先民的图腾雕像和复合图腾雕像,源于先民独特的图腾崇拜。这个解释是合理的。至于巫师对神灵的崇拜,是古代部落的日常宗教活动。巫术的本义是指通晓天文地理的人,是代替人承担神的旨意的人。所以,在原始的原始社会,部落酋长往往有巫师的职责,带领全体人民崇拜神灵。

对于《山海经》中记载的大量神话,我们绝不能简单地给它们贴上怪诞的标签,而忽视其历史内涵。事实上,原始人正是通过神话和传说来记录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第二本《孔子语录·子贡引语·死尸下》讲述了一个关于孔子解释神话的故事。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过去传说黄帝有四张脸。你相信吗?孔子回答说,是黄帝任命了四个意见一致的人来治理四方,彼此之间没有商量就和谐了。这叫四面,并不是说黄帝真的有四张脸。这似乎为我们解读《山海经》中的神话提供了一种思路。

然而,美国学者默茨直言不讳地指出,《山海经》中有大量类似游记的客观记载:“任何人只要读过几篇这样的‘神话’,就会清楚地感觉到写这些文字的人是真诚的...一英里又一英里,里程清晰的记录,绝不是心血来潮的梦想,也不是捕风捉影的幻想。脚踏实地客观的事实是:‘南渡流沙100里,名为土山,大河东流。“②没有突发奇想。

于是,默茨反复研究推演后,收拾行李出发了。她想用脚去勘察那些山,就像中国古代的旅行家一样。她的方法是:中国古人在《山海经》里叫你往东走,你往东走,让你走三百里,你走三百里,看你会发现什么。

这位思想完全开放的美国女性给中国学者带来了另一种尴尬。她写道:“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国人开始在中国查《山海经》中描述的一些山,但未能找到。学者在全国寻找线索,一无所获,只好作罢……”

就目前我们看到的资料来看,中国人对《山海经》的研究只是史料考证和地图搜索。

现已发现,在《山海经》中,浙江绍兴已写有《南山经》:“东行五百里,名为会稽山……”晋代郭璞注云:惠济山,“今惠济山阴县南,其上有虞墓和水井。”而会稽就是现在绍兴的古称。《北山经》关于河北太行山、沱河的记载:“北方三经之首,乃太行山。”

“特洛伊马的水出来了,东北在流。”“空桑之水出,东流于阖闾。”

但是东山井有很多四山,因为中国东部是冲积平原,所以没有四山。当默茨说中国人“开始在中国查《山海经》中所描述的一些山,但未能找到”时,他主要指的是《东山经》中所列的山。

于是,默茨“安心渡海”,去美国探险。

默茨经历了艰难险阻,侦察的结果是:

第一条山脉起于美国怀俄明州,止于德克萨斯州的里奥格兰德,12山脉。将古华里换算成里,与《东山经》第一柱山的距离完全一致。

第二条山脉从加拿大曼尼托的温尼伯开始,到墨西哥的马萨特兰结束,有17条山脉。距离与东山井第二山脉重合。

第三山脉是沿海山脉的太平洋海岸,完全沿着太平洋海岸航行,从阿拉斯加的威尔沃德山到加州的圣巴巴拉,有9座山。距离也与《东山经》所列第三山脉一致。

第四山脉,从华盛顿州的瑞尼尔山开始,穿过俄勒冈州到内华达州的北部,有8座山,距离与东山井的第四座山重合。

于是默茨宣称:“2000多年来被中国人视为神话的《山海经》不是神话,而是真实的文字记载。这份珍藏在中国书库中的文件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证明早在公元前2000年,美国人就已经到达美洲进行探险,而这些材料一直很稀缺。”

中国学者对默茨的发现有什么看法?我们不必相信,也可以认为是“臆测”,但反驳必然是无力的,因为没有一个中国人像默茨那样,拿脚去丈量中国东部的山山水水,弄清楚《东山经》所列的四大名山在中国的什么地方。

最厉害的办法还是给《山海经》贴上神话的标签,放在那堆旧纸里,不理它!

唉,中国历史上,像徐霞客这样的旅行家实在太少了。“父母在,不要远行”这句话束缚了中国人的步伐,限制了我们的创造力。

事实上,排除《山海经》由于历史久远,存在着误简、不全简、漏简等一些错误的生命线,其内容是可信的,屡屡让后人大吃一惊。

古代《山海经》列传32部。西汉刘向和(辛)初修此书时,定为十八家。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经典山海。

刘秀最后修改完成《山海经》十八条后,专门呈送皇帝。今天,它的内容可以看作是对已发布内容的介绍:

.....《山海经》,出自唐瑜。昨天,洪水泛滥,席卷中国,人民失去了他们的土地。它们(崎岖)在山里,在树上筑巢。枪是徒劳的,帝尧却令于跟随。于用四年,随山(刊)定山川。利和“舒”主要驱走动物,生活山川,喜欢植被,其他水土。在四月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捕捉到人们想要的,而船艇很少看到的。内有五岳,外有四海,珍奇异物,异党之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向真之隐居,四海之外的国家,非凡之人。于送别九州,以土为贡,利善恶等他物,写《山海经》。是圣贤遗风,古文也是名篇。此事清晰可信。……

接下来,为了向皇帝说明“此事清楚可信”,刘秀还举了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

孝武帝尝异禽,各种吃,不肯吃。东方朔看见了它,说了它的鸟名,并说应该把它吃掉,比如言溯。问硕怎么知道的,就是山海经出来了。

刘向和(辛)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修订《山海经》的人。他们看过的《山海经》是“三十二篇”,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是他们修改编辑的十八篇。对于《山海经》,刘父子应该最有发言权。更有甚者,为此皇帝上了台面,这是“我秀无知至死”。我怎么敢胡说八道?

今天的事实证明,《山海经》确实是“实实在在”的。这里有几个例子,真的很神奇:

第一,在世界闻名的四川三星堆文化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学家在一个祭祀坑中发现了许多保存完好的象牙,但今天的成都平原并不是野生大象的栖息地;遗址中也出土了许多玉器,但成都平原并不产玉。翻到《山海经》就能找到答案。《山海仲晶词九经》指出:“岷山...有许多犀牛和公牛”;“岷山山...金玉满堂,底下却是白的珍贵。”白敏是一种白色硅质岩。这表明了三星堆遗址象牙和玉器的来源。三星堆出土的鸟头铜像也与《山海仲晶词八经》中的山神形象一致。

其次,欧阳耕先生之子欧阳克良,曾任清末民初清政府和尼日利亚政府驻外外交使节,随父亲在中南美洲生活多年,结识了许多印第安人,有着奇特的经历。现摘录欧阳克良先生自述如下:

“作者最后一年在海外度过,随印典人(欧阳克良认为印度人应该是印典人,意思是殷人)一家游历六年,1926年6月15,与欧阳三弟、柯翔五弟,由印服布衣人招待,并派20名印服布衣青年水手划船。23个人从甘源塘沽(山谷)登上了墨西哥奇瓦瓦州芝华华市芝华华村的船。沿途有800公里的地下钟乳石古水道,在不知不觉中竟然进入了山海经的大峡谷、甘源、桂徐、仙池,荒野东经、荒野南经。从黑(墨)牙国(吉莫奇国)尤卡坦半岛的科潘河上岸,离开墨池(惠桧),前往拉万塔的太阳神庙遗址。看日出,日出在穹顶的桑树上升起,隐帝安的人们聚集了数百人来朝拜太阳。二十名水手也站起来,仰面祈祷。回去的时候,我还是从大河和仙池进入地下钟乳石水道,喝着墨池贵胥须贺长寿甘泉的甘露水。只见地下水道一岔口,钟乳石下垂滴落,蔚为壮观。一个水手说:这个岔口就是天元的日月山,嫦娥的母亲正在沐浴月亮。一月份才到,一月份才走。三哥问:为什么墨西哥也有轩辕?答:这是海外天元。他指着另一条铃奶岔水道说:这是他妈洗澡的地方。地下有22个岔道。一旦进去,迷路就出不来了...我们三兄弟1927回国学中文。那时候我们只会说西班牙语和印度语,23个人没有一个读过《山海经》。后来,我们才知道水手们说的是同一种语言。

1926这次旅行永远不会忘记。因为小时候和殷福布等隐帝安民生活在一起,所以互相称呼隐帝安民,向中国人介绍自己,认为美国的‘印第安人’是中国商鞅人的后裔,是少昊、夸父等中国人的祖先。③

第三,我们来说说Mertz。默茨在《山海经·黄达东经》中读到开篇一句:“东海外有大谷”,而在《海外东经》中,他又拍出了九天神话的来源:“我沐浴十天,住在漠河之北的水中。有大树,9号住下枝,1号住上枝”,默茨认为“大峡谷”就是美国的大峡谷——“四千年前他们称之为“大峡谷”,今天我们称之为“大峡谷”。站在大峡谷边缘的人们都被它壮丽的景色所感动。印度人对此不能无动于衷,中国不能,我们也不能。”默茨进一步推断,中国关于射日神话的起源无疑是在《山海经》海外东经。“我相信有一天我会发现,射日的故事起源于一个印第安部落,是由印第安人传到中国的。中国带回了关于峡谷是如何形成的印度神话,即大峡谷的神话...印第安人想解释峡谷是如何形成的,并找出它为什么如此丰富多彩。对于富有诗意的中国人来说,这个故事听起来似乎有理...应该承认,神话的根源在于美国的大峡谷。”

虽然默茨的推断很大胆,但也并非毫无根据。现在我们惊讶地得知,在美国大峡谷附近的印第安部落中,确实有一个十天的神话。许教授收集研究后指出:“在美洲,也有墨西哥在扶桑塘沽沐浴十天的故事。在加利福尼亚还有一个为期10天的沙斯塔印第安人的传说。据说狗大圭(狗形神人)创造了天、地、太阳和月亮,产生了十个太阳和十个月亮。他们应该会出现的。后来,有一段时间,白天十个太阳并排升起,晚上十个月亮并排挂着。白天热得像火,晚上冷得像冰...人民正处于巨大的痛苦之中。狗大圭出来摧毁了九个太阳和九个月亮。然后人类的生活才能恢复正常。”

现在,似乎可以说美国西部的大峡谷与《山海经》记载的“东海之外的大峡谷”是一致的。流金流石的大峡谷,应该是古人眼中的日出之地。大峡谷附近的印度人和中国人有类似的旬神话传说。至于古代来到大峡谷的中国人是否带回了十号印第安人的传说,并将其变成了九号射人的神话,恐怕只能算是默茨猜想,难以考证。

《山海经》的确是古代先民对世界认知的记录,其范围大大超过了今天的中国。不然《山海经》怎么会分成“内陆”、“海外”、“野外”等不同区域,分别描述呢?

我们要注意到,在海内京、海内南京、海内北京、海内西京、海内东京,大致可以看到一个“海内”的轮廓。这个轮廓的东南角到了惠姬,西北角到了匈奴、东湖甚至西南角。

请看:“盖国在居延之南,日本之北。属为燕。”“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在山南。烈阳为燕。”晋代郭璞注有“日本在东海……”和“朝鲜在今乐浪县,该县亦为姬子所封”,表明《山海经》中所说的“日本”和“朝鲜”就是今天的日本、朝鲜和韩国。

既然日本和韩国自古就被列为“海”,那么“海外东经”和“野东经”所到达的地方一定是远远超出日本和韩国的。又会在日韩以东的什么地方?答案不言而喻,当然应该是美国。

《海外东经》记载的“塘沽”、“扶桑”、“黑池国”一定是美洲,因为其他古籍也有记载——《东夷列传》载:“日本以东四千余里,有裸国,裸国东南有黑池国,可航一年。”

至于《野东经》所载的“东海之外的大峡谷”,则属于美洲。列子唐雯篇说:“渤海以东不知有多少亿万里,却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山谷,谷底无底,故名惠桧。”

中国古人之所以在东方达到这么远的地方,是因为他们“诚实守信”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有人用脚丈量的结果。

《海外东经》记载:“皇帝命竖亥迈步,自东极至西极,五亿步共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数着,左手指向青丘北。于越·竖亥。一天509800步。”

金过普注:“竖亥”是一个健康的行人。清郝懿行注:竖亥的右手是右手。《说文》说,“长六寸者算”。而“竖亥右手数,左手指青丘北”,更是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古代那些丈量大地的人的生动形象。

“从东极到西极”,多么伟大的精神!“东极”在哪里?《野东经》写明,在“日月升起”的地方;“西极”在哪里?《西天荒经》写明超越“日月所入”。《西野经》记载,日月出六山,日月入六山。这是因为古人观察到太阳在一年的不同时间以不同的方向升起和落下。看来,命令竖亥测量从东到西的里程可能与制作日历有关。

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与《五藏山经》中记载的大量山名不同。《野东经》记载的许多山名不像中国的,比如:

“大荒东南角有山,名为皮木迪丘”。

“东海之外,野中有山名为大字,日月出。”

“在野外,天上有山名巨岭,东极,高岭,日月。”

"在大饥荒中,有一座山叫聂窑堆."

“在野外,有一座山叫天苏门”。

“东野有座山,名曰‘鹤鸣季军’,日月所产。”

"在大荒野的东北角,有一座山叫离石山."

以上这些中国人听起来很陌生的山名,毫无疑问是外域山名的音译,是当地土著人称呼山名的直译。如果是“海客谈英”式的神谈海,就没必要编一些怪异的山名了。这从一个角度证明了古人确实到达了《野东经》记载的地方。

这里我们应该提一下默茨博士在美国探险时发现的几块古代石雕。一个在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省,另一个在北达科他州,还有一个在亚利桑那州的nrs。这些石刻文字显然与古代玛雅象形文字不属于一个系统,而是与我国商代、殷代时的甲骨文非常相似,有些文字与甲骨文几乎相同。难怪北达科他州商业和工业发展署曾经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曾经访问过北达科他州”;并在1972重印了《北达科他州的事实》一书,并附有关于中国人民远征的记载。④

这些在北美发现的古代石刻,很可能是古代人测量地球从东极到西极留下的遗迹。要知道,“509,800步”可是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如果不算古代的步数(据说古时候丈量土地的时候,左右脚向前迈一步作为丈量步),如果只正常行走,走两步作为一米,那5亿步就是2.5亿米——20多万公里,它的行走距离早已远远超出中国,可以绕地球好几圈了!如果考虑到古人翻山越岭、涉水过海时不可能走直线,那么东极到西极的距离记录是可信的。

而且这个庞大的测绘工程不一定像有些学者说的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而是可以由一群同时代的人或者一个部落的同时代人来完成。几年前,有一个强壮的余曼春顺走遍了中国。虽然我没有仔细查过他的相关资料,但是根据他几乎走遍了中国大陆的每一个市县,走了八年的事实,我相信他走过的里程加起来可以绕地球一圈。恐怕古代健康的行人走过了100多个阿利日。如果他们走100个阿利日,他们一年可以走3万多阿利,三年可以走10万里,足以绕地球一周。从《野东经》和《野西经》两部记录来看,其叙事风格就像一个见证人。可以推断,在古代,健康的行人完成了“从东极到西极”的壮举,把自己在大荒原东西方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并告诉别人,于是就有了“东大荒原”和“西大荒原”。

伟大的,华夏祖先!

在研读了《山海经》,并亲身探索了美国的山川之后,默茨博士由衷地赞叹:

对于那些早在四千年前就为雪峰绘制地图的刚毅无畏的中国人,我们只能低头祭奠。⑤

今天,我们还能追上祖先的脚吗?

注意:

①《人民日报》1982年6月6日第七版。

(2)原译文与《山海经》如此不同。

③《中华先民拓荒美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页。

(4) Mertz的几乎褪色的记录。第10页。

(5)默茨《几乎褪色的记录》,第1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