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我老公”火中取栗的不只是布商。江宁织造和电视剧比起来怎么样?

《我老公》轻松幽默的服装风格很受欢迎,围绕“布”的一系列花样更是让人过瘾。不仅如此,很多细心的观众发现,剧中的“江宁”元素非常丰富。

不仅故事设定在江宁,女方苏家布业也是江宁首屈一指的织工之一。在这部剧的影响下,曾经的布商和江宁织造重新出现在大家面前。

真正的江宁房子是什么样的?江宁织造到底有多繁荣?今天,跟随仿佛回到了过去江宁织造的辉煌时代!

电视剧围绕着出生于小寒的男主角伊宁和入了家的苏嘉、苏坦儿一起创业成为江宁首富的故事,为观众勾勒了一个古老的编织商业世界。

故事虽虚,但从人物服饰、地名等元素不难看出,该剧背景指的是明清时期的江宁织造业。

明清时期的织造业是如何发展的?

清代织造业主集中在江浙一带,苏州、杭州、江宁(南京)的机器操作人员总数和织物总产量均超过明代。在生产工具上,清代的织布机更先进。

织布机上“有椽、轴、藤、椽、地板、鹿露、爬藤、综,辅椽、梭、苇、车”。

丝织技术也有所发展,尤其是缎子和天鹅绒。比如尼龙、蚕茧、府绸都是清朝的新产品。从从业人员来看,明代每台织布机有4.2名工匠,清代有3.8名。民间编织需要较少的劳动力。

雍正时有记载,杭州临平镇“一机一匹,一日一匹丝”。这里指的是“轻丝”,但也是可圈可点的。一般两三天左右。再者,清代丝织技术的制作工艺和分工已经非常详细。

养蚕人专门养蚕和缫丝。用特制的家用纺车纺成双经丝。女子经过专业染坊的训练染色后,在木架上拉成几十根平行的细丝段,称为拉经,然后将经线穿在筘片和综片上。由于品种不同,使用的织机也不同。

江宁织造是什么?

明、清两代都在南京设立织造所,为朝廷监制和采购绸缎,江宁织造是清代制作和采购绸缎的机构。

明朝是宦官当家,清初也是宦官当家。康熙二年(1663),改为内务府,衔头为“驻江南织造大夫”,后改为“江宁织造大夫”。

其中最著名的是织女家族,就是旗号涂上汉军的曹氏家族,也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族。康熙、雍正年间,曹雪芹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叔叔先后担任江宁织工近60年,为盛极而衰做准备。

江宁的织造力量在哪里?

其实从官名就可以知道,江宁织造大夫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官员。清官分为九类,每类又分为正、从两类。从等级上来说,郎中不过是个五品官。

然而,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政府。按照今天的说法,应该是国企。以当时制造业的实力,现在可以媲美中石油和国电。所以,你觉得江宁织造以前有多牛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