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几次灾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行政区域人口密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口目录[隐藏]

1战国至汉代

2魏晋南北朝

3隋唐五代

4宋辽金元

5明清两代

6民国时期

7中国现有人口。

7.1 Mainland China历次人口普查数据

8参考书目

[编辑]

从战国到汉代

据《国语》报道,中国在周宣王进行了一项人口调查。但真正详细的人口调查起源于战国时期,只是当时的数据没有保存下来。现存最早的全国户籍资料是西汉平二年(公元2年)的户籍号。

由于缺乏记载,只能根据当时各国的实力和数据来推算战国时期各国的人口。估计总数在2000万左右。秦统一后虽然地域范围有所扩大,但由于人口的损失和战争中人民权力的滥用,人口并没有明显增加。秦末,由于各种大型工程的人力损失和持续多年的楚汉战争,西汉初期人口锐减。西汉初期的人口数据估计在15万至18万之间。此后由于黄老政治民生的追求,以及汉武帝时期的领土扩张,人口大大增加。据《汉书》记载,西汉户数为1235649万,人口为5767438+04438+004438。

由于中国早期农业发展集中在黄河流域,西汉时期人口密度分布极不均匀。以淮河和秦岭为界,北方人口不足80%,南方人口不足20%。人口超过500万的泗、禹、冀、燕、青、徐五州位于黄河中下游,这五州总人口占全国的55%。首都长安周围的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1000人。人口不足200万的州有四个:胶州、凉州、滨河、朔方。杨、荆、彝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平原、宁绍平原。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烽火四起。再加上频繁的自然灾害,人口再次锐减。东汉汉武帝时,全国人口只有3500万左右。人口开始恢复后。永和五年(140),全国9698630户,49150220人。到157,中国有1067796万户,564856万人。已经大致恢复到西汉的鼎盛时期。

东汉的人口分布又发生了变化。中原人口为躲避战乱迁移到长江流域,南方人口上升到全国的40%。人口超过500万的州有四个,分别是豫、荆、阳、夷。南方人口在增加的同时,北方大部分县的人口在减少。

[编辑]

魏晋南北朝

东汉末年,中国进入长期战乱,人口数量和分布发生巨大变化。黄河流域屡遭战乱,十室九空,大量人口南迁。三国时期没有具体的人口调查数字,估计今天应该在3000万左右。但据晋书记载,太康元年只有246万户,1,61,600户。

西晋的统一没有持续多久,全国爆发了永嘉之乱。为了逃避战乱,中原人民纷纷南迁,在南方建立了大量的侨州。《诗经》记载大明八年户籍户数为9017690,5174074。因为当时隐藏人口非常严重,所以这个数字并不真实。据现代研究,刘宋时期人口最多时为1.8万-2000万,北魏为3000万左右。

[编辑]

隋唐五代

589年,隋陈平和中国重新统一。据《隋书》记载,大业五年中国户数为907万户。

据记载,唐初人口只有两三百万户。贞观以后,社会稳定,人口迅速增长。据通典记载,天宝十三年,全国人口为891.7409万人,5291.9309万人。如果按照今天人们对隐藏人口的估算,唐初的人口高峰在8000万到9000万之间。

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方的人口再次大量南迁。香洲人口增加120%,鄂州增加100%,苏州增加30%,泉州增加50%,广州增加75%。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方九国,只有吴国和吴越的君主是南方本地人,南汉的君主是早期移民的后裔,其他六国的君主都是北方移民。

[编辑]

宋辽金元

北宋初年只有650万户。元丰时期有16万多户。《宋史》记载崇宁元年(1102)有2000万户(实际总户数加起来是1730)。据现代研究,北宋大观三年(65.438+065.438+009),户数达到2088万,人口约为165.438+0275万。据辽史记载和今人考证,辽朝全盛时期有654.38+0.4万户,900万人。西夏约有300万人口。

如果仍以秦岭淮河为界,崇宁时北方有540万户,南方有1240万户,说明南方人口持续增长,中国进入南北人口变动的过渡期。北宋末年,北方金兵南侵,北方人口再次大规模南迁。它有两个峰值。第一次,1127年,大批衣冠楚楚的士绅南渡淮河流域,直至绍兴议和;第二次是1161,金主颜良毁约南侵。南宋政府用优惠政策吸引北方人,于是大量的人迁到了江南。13世纪初,南宋和金都进入人口高峰期,人口分别为8500万和5600-5700万。

蒙古于1227年灭西夏,于1234年灭金,于1276年灭南宋。蒙古入侵的半个世纪里,在作战地区进行了残酷的杀戮,随后是长期的瘟疫和饥荒,导致人口损失严重,北方损失极其惨重。1234之后,北方人口跌至谷底,1100年完成的B端户数,仅为金朝鼎盛时期的13%。人口流失主要发生在南宋的四川,1290年的四川户数仅为嘉定十六年(1223)的4%。元朝二十七年,全国约有15万户,7500万人。此时距宋亡已十一年,大理国已纳入其版图,但人口只有3世纪初宋金夏三国的一半左右。

据元史记载,顺治元年(1330),共有1386户,人口5951000人。实际户口约17万户,8500万人。

[编辑]

明清两代

元末经过多年战乱,大量人员死亡,逃亡更加严重。洪武初年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人口恢复。洪武二十六年(1393),全国总人口7270万。其中民用户6650万户,军用户620万户。北方五省(北平、山西、山东、河南、陕西)人口1979万,占全国的27%。其中山东最多,为611万,其次是山西(424万)、河南(31.6万)、陕西(296万)、北平(293万)。中部五省(史静、浙江、江西、湖广、四川)总人口为381.88万,占全国的52%。人口密度最高的苏南太湖流域人口706.9万,平均每平方公里220人。其次是浙江省,有11139000;江西81.2万,湖广483万,四川最少,只有1.47万。南方五省(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总人口为11587000人,占全国16%。崇祯末年,中国约有1.5亿人口,分布格局基本不变。

清朝康熙年间,全国人口已经达到654.38+0.6亿,乾隆四十一年(654.38+0.776),已经达到365.438+0.55亿,嘉庆二十五年(654.38+0.820),是清朝中期人口最多的一年。南方人口比例为71.4%,北方为28.6%。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广东人口超过2000万;2000万以下的是直隶、湖南、福建、山西、陕西、甘肃;不到654.38+00万在云南和贵州。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太湖平原、长江流域和大运河沿线。咸丰元年(1851),太平军之前人口4.36亿。之后下降到25596万人(同治五年),65.438+0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人口上升到31972万人。

民国时期

1912年(民国元年)全国人口为4.058亿,1936年(民国二十六年)为4791万,约占全球四分之一。黑河以东——腾冲县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但其面积却是全国人口的43%。线以西面积占全国57%,人口却不到10%。四川、江苏和山东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三个省份。江苏、山东、浙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三个省份。据估算,1947年(民国36年),全国人口因战争损失为46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