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产地
1.历史上的“天府之国”主要指四川盆地,不包括现在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成都平原成了天府之国。因此,成都平原成为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发达的地区,成为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应基地和主要税收来源,因此被称为“天府”。
2.四川盆地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古代称为“四封锁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从而避免了历史上多次战争的破坏,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上许多有远见的战略家,如张亮和诸葛亮,都把四川作为他们国家的基础。唐朝中后期,关中发生战乱,唐玄宗和唐僖宗都选择了四川成都避乱。那时候的成都,在他们眼里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地方,当然会被称为“天府之国”。
那么,“天府之国”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据考证,“天府”一词最早出现在“李周”中,这原本是一个官名,职责是“看管祠堂,禁止入内。凡全国有玉镇,有大宝之地,若有大祭,大丧,必显而隐之。”可见“天府”是一种专门保管国宝国宝的官员。后人以此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恶、物产丰富的地方。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军事家苏秦在《战国策·秦策》中对秦说的一段话:“王之国,地富民富,战车乘千,百万人攻,良田千里,地形畸形。这所谓富庶之地,亦是天下雄国。”秦末汉初,张亮在论证关中都城时说:“关中左有信,右有龙舒,良田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上面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关中平原是一块富饶的土地。历史上对四川最早的称呼为“天府”,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危,良田千里,天府之国因之,故必成帝王之事。”汉代的益州包括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晋代著名史学家常渠在《华阳国志》中说:“蜀中良田千里,谓之‘陆海’。干旱导致水渗,雨水堵塞水门,所以记载:水旱随人,饥不知。无饥荒之时,天下谓之丰裕。”“天府之国”在历代学者的著述中逐渐成为四川盆地的代名词,后来进入中学课本,成为众所周知的地理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