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写一份福建泉州惠安惠东地区民居文化的调查报告?很紧急!!!
惠东是指崇武、小闸、山下、景丰、东陵、辋川、土寨七个镇,位于福建省惠安县东部,面积约占全县的37%,人口约占全县的40%。时至今日,许多特殊的民俗被保留下来,为世人所瞩目。
他们的民族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为什么这些习俗会长期保留?解放前,这一地区的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见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来自全国乃至海外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历史学家、电影艺术家纷至沓来。许多学者经过深入研究,撰写了许多学术报告,提出了各种学术见解。就调查报告来看,惠东的民俗大多集中在女性服饰和长期婚俗上,而忽略了对惠东男性和生态环境的调查。因此,很难全面反映惠东的民俗及其历史原因。
自从作者的祖上不言而喻,他们居住在崇武城东门的祖上一直从事捕鱼业,居住在与城墙外大姐村相邻的香港智商村,母亲是地道的惠东女人。作为惠东人,这些习俗早已司空见惯,深层次的原因很少考虑,实在是“无知”。今天,我们应该学会邀请并受到许多学者的启发,试图找出根源。就其更突出的方面而言,
(A)海洋特性
惠东,一个三角形的区域,铸就了该区域海洋人文和生态环境形成的性格。妇女在家种田,照顾家庭。男人的主要职业是外出打渔,总是要过着风餐露宿的冒险生活。他们离港的时间,长则三五个月,短则三五天。当他们带着猩红的眼睛回来时,他们常常需要一大碗肉和酒来补充。在他们摆脱疲劳之后。
他们敏捷强健的体魄,他们坚强勇敢无畏的精神,他们同舟共济的英雄气概,都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
(2)特殊服装
目前惠东人的服装对男性来说没有特点。但在清水和民国时期,男性渔民穿的是红柴汁(绛色)的衣服和裤子,是用荔枝树的汁液染制的白色龙头细布。为了便于操作,裤子很宽,裤筒长度只到膝盖以上,称为“裤聚”。夹克是左手开的(女的开右手)。渔民之所以开左手,是因为帮派右手在海上逆风作业。真是“错臂左撇子,瓯越人也”(《战国策·赵策二》)。
至于女性服饰,则是民俗学研究者的热门话题。“惠东姑娘”如今已成为福建省五大旅游品牌之一。这里我就不细说了,但是这些特殊的服饰都有它们的传统和延续性,不是一夜之间的春风。作者的外婆是清末人,母亲是清初到80年代的人。她那一代是头上有个像牛角一样的棚盖,黑毛巾,背贴和腰巾,还有一条链子(俗称“插片”,对现代人来说起到小包的作用)的一组衣服。上衣不算太短,裤子却很宽。昨天,一个女人的外套是直腰的,而一个大的是圆的。现在,一顶黄色的帽子,一条花头巾,短袖,宽裤子,一件蓝色(绿色)的弧形外套,与天空,大海,山脉,田野,沙滩都很和谐。真是“风归大海衣装”(明、黄诗),海风吹拂,令人心旷神怡。
惠东人的服饰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和变化,但仍具有明显的独特性。他们在实用美观的基础上穿着这种服装,比如渔船进港帮忙搬运鱼货,或者提水送食物出港,宽裤方便在海里涉水,短袖方便操作。黄都-李的嘴很疼,用头巾挡住风沙。头巾的碎花图案和颜色是美丽的选择,增加了女性的风采和魅力。他们每个人都有几个甚至上百个头巾。
服饰是一种文化因素,是对社会生活的认同。同一个基调,同一个线条,同一个整体风格,有规律的组合,是他们的审美观,符合自己的身材和当地的时尚,是他们的职位和职业的需要。这也可能是同一个族群的象征。服装是随着生活和时代的变迁而提升的,它的形成和演变是历史的延续。所以,今天的惠东。在人之前,清朝、明、元、宋,也有适应当时社会特点和生活需要的服饰。从过去看,讨论现在,惠东女装是一种特殊的服装。
(3)长期住在自己家里
惠东,除了崇武的农村,流行着新娘娶妻后留在娘家,逢年过节离开婆家的习俗。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男性经常出海多年,或者外出打工,而在过去,女性通常只有五六岁,因此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与亲戚和陌生人的交往。男性也可能认为,如果长期外出工作,下午和妻子、父母住在一起,会更安心。
惠东女人即使去婆家,一开始也很少和老公同床。只有怀孕生了孩子或者婆家花钱领养了孩子,才能住在婆家。
对于这种婚俗的起源,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林徽阳教授从古代婚史推测,是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的遗留物。蒋教授认为这是闽粤民族的遗风,教授则认为这种婚俗是一种照顾多种需要的方式。同时,他认为“留婚”是受非汉人影响,或者是深受非汉人影响,或者是非汉人后裔。
由于解放后同姓的人可以结婚,而且很多渔村同姓,所以很容易在村里碰到亲戚。况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样式的引入,这种婚俗也在逐渐改变。
(4)纹身
在许多民族的早期发展阶段,总有一种时尚,就是用针在人体的全身或部分刺出自然物或几何图形,可以染也可以不染。研究人员认为,纹身可以概括为:勇者的象征,部落祖先的图腾,一种在水上生产驱蚊龙的习俗;结婚权利的标志。总之,纹身一般是作为身材的象征,一些民族用它来表达自己的等级地位或者制造社会秘密。直到近代,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这一习俗。
惠东的男人和女人,至今还得遵循着不那么俗的规矩。小姑娘喜欢把名字纹在皮肤上,小伙子找小龙小蛇或者两个四合院。目前全球流行一种“纹路色”,与纹身不同。纹身是穿洞后染色的。而“粒色”则是先在皮肤上涂上变色油,再涂上花纹纸,再详细描绘轮廊,再涂上特殊的颜色。纹身永不褪色,“纹身”只能持续一到三周。“纹身”被现代青年视为终身的个人装饰品,是一种在生活中彰显自我兴趣和需求,充分体现艺术与科学、激情与运动相结合的现代审美。
古代纹身和现代“纹身”。各有不同的内涵,但其本意都是为了吸引眼球。
(5)牙齿装饰
惠东女(偶尔被男性看到)依然沿袭着饰齿、插齿的习俗。结婚前,两颗门牙装上金属或黄铜牙套。这是古代切牙的遗产。
台湾省《彰化县志》记载:“高山族女子若有夫,则嫁与男子,终有一日,终身住于女子家。”可见这是母系社会的习俗。
(6)赤脚
惠东男女过去都是赤脚,称为“粗脚”。清朝和民国初年,习武的妇女都是赊账缠足,城外村庄的妇女都是光着脚,在沙滩和田间劳作。即使在民国时期,也随处可见赤脚或穿木鞋的人。随着生活的改善和时代的演变,逐渐转向穿海绵或塑料拖鞋,进而发展到生活。是远古祖先的生活习惯。
此外,还有男女分开的组织,如女孩的“姐妹伴”,年轻男子的“少年伴”,以及常见的鬼、祭神、巫术、“妻母”、“宅神”、“首级”等奇怪的习俗和信仰,也与当地的生活特点密切相关。
惠东至今仍存在的这些奇特习俗,显然不是汉人迁入时带来的,而是我们祖先的文化遗存。
根据民族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福建的土著是福建人和越南人。据史料记载,闽越族显著的文化特征是——在物质文化方面,分别是:种植水稻,食蚬、螺、蚌等异物和水生动物,发达的葛、马纺织工业,使用石扫帚和碎石扫帚,铸剑技艺高超,善用船,惯于水战,建造“干篱”建筑,烧制大量几何印花陶器和原始青瓷。
在精神文化方面,有:讲有特色的语言,流行剪发、纹身、拔牙的习俗,保留着浓厚的原始习俗,崇拜鬼神和蛇图腾,实行崖葬。
文化特色的形成与当地的生活环境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所以,今天惠东的这些习俗,似乎或多或少都能在祖先的文化遗存中找到答案。
浮雕陶器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发展于商周,削弱于秦汉。它与百越民族形成、发展和消亡的历史相吻合,因此这种文化被认为是百越民族的典型文化特征。闽粤是百越民族的一个类型,几何浮雕陶器也构成了先秦时期闽粤文化的特征,因此认为福建古代民族有理有据。惠东古群也属于闽越族分布区之一。
根据考古资料,惠东人开始在十个地方居住和生活,发展历史已经相当悠久。大扎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武打林立。人类食用后遗弃的各种陶片和风化贝壳散落在岩坡间40X30范围内,文化堆积层厚约1m。站点是1988。收集了石刀、残石和大量的陶片,然后得到了100多件陶片。可识别的形状有圆柱形、罐形等。陶器材质多为红、橙、黑三色,纹饰多为筐纹、绳纹、斜线、飞蚊、附加堆纹。据鉴定分析,属于“闽越文化型”,说明崇武海域这一带曾经生活过闽越民族的人。这个民族就是今天的惠东人,今天的惠东人是古代闽越遗民。
此外,如上所述,大海为惠东渔民提供了食物和衣服。他们在与大风大粮的斗争中,练就了驾驭的本领和勇猛的性格,这与古代越人“以船为车,以马为马”如出一辙。纹身和凿子有明显的变化,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他们的遗风依然存在,是目前惠东民俗中最流行的。
根据考古资料和民俗学资料,大多数学者认为古代闽皖的朱亮是闽越人,他们在这方面获得了很多知识。现在从民间传说中探究民族起源,应该有古今之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越民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百越人从汉朝开始丧亡,大部分并入汉人。福建也不例外,惠东也是。古代的福建人和越南人成为今天福建汉族人的一大来源。
但是,人们不禁要问:如果惠东人是汉人,为什么会靠近北方的园洲湾上的仙游、浦楚?南部泉州湾下的晋江和南安,也是汉人,却看不到惠东人这种特殊的风俗?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深入挖掘,在地下发现更多具体的史料和实物,分析比较它们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