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收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相关信息!!
西部大开发覆盖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2002年底,人口为3.67亿,占全国的28.8%。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22660亿元,占全国的16.8%。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战略地位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重大部署,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重要举措,是确保边疆巩固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开放和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方针、政策和重点任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探索西部大开发的新路子。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社会进步相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量力而行,有重点、有步骤地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坚持西部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国家政策支持相结合,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大型的系统工程。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总体战略目标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努力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20世纪前10年,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发展,重点地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明显加强,改革开放出现新局面,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西部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注重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重点区域发展;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内资参与西部开发;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党的三代领导人对西部大开发的关注
东西部发展差距的历史存在和过度扩大,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实现东西部协调发展,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强调,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他说:“中国所有轻重工业的70%左右位于沿海,只有30%位于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不合理局面。必须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地,但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必须大力发展内地工业……”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之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区域发展的战略构想,即“要顾全大局”。“一个大局”就是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是,到了一定的发展时期,也就是到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全国投入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这一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就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199 6月17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西北五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加快西部大开发”。
江泽民同志还提出了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总原则,即“把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维护政治社会稳定和加强民族团结结合起来,把西部地区发展与实现国家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在国家财力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通过转移支付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在充分调动西部地区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投资开发,有针对性、分阶段地促进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
1999 165438+10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敲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会议指出,要抓住机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繁荣。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意义,把它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随后,在65438年2月召开的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国家计委主任曾指出:“要像当年搞特区一样,加快西部大开发。”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国家繁荣、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边境安全的战略举措。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由于东部地区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有利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现代化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民普遍过上了小康生活。由于历史、自然、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近十年来这种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对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地区繁荣和人民富裕,保持全国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广大西部省区地处祖国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对中国进行“分化”和“西化”,利用西方的民族和宗教问题从事颠覆和分裂活动。保持和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挫败境内外敌对势力分裂中国的图谋,关键是要不断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全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稳定、边境平安的大好局面。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相当一部分资金、技术和劳动力需要寻求新的生产领域、新的市场和新的发展空间。西部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开发水平较低,也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潜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发展特色经济,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效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客观需要。
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在西部地区更加艰巨。再加上几千年来频繁的战乱、自然灾害和各种人为原因,西部地区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荒漠化逐年加剧,并有逐渐东移的趋势。这不仅给西部地区,也给东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不遏制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就不会有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西部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适应世界范围内结构调整和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范围内正在广泛而深刻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这对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使我们在新世纪发展得更快更好,我们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充分发挥这些地区市场潜力大、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为加快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广阔空间,为东部地区发展提供市场、能源和原材料支持,为东部地区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
2000年6月5438+10月,国务院成立了由朱镕基总理任组长,温家宝副总理任副组长,国务院有关部委和中支负责人参加的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65438+10月19日至22日,国务院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
会议指出,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接近小康水平,国家有能力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特别是目前正在实施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可以用更多的财力直接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出现了阶段性的粮食供大于求。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草),改善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环境的好时机。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步伐的加快,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中西部地区将和东部沿海地区一样开放。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集中力量抓好几项关系西部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出发,下更大决心,加大投入,先行建设,适度超前。要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建设;加强电网、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坚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要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重大关键项目。
第二,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这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加大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力度,同时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以粮代赈、个人承包”的政策措施。国家将免费向农民提供粮食和种苗,有计划、有步骤地在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实施方案先行、试点示范。试点的规模要适当,不能过大,防止一哄而起。要加强政策引导,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制命令。
第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起点要高,不能搞重复建设。抓住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从本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农业基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加快产业调整、结构调整和转型步伐;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第四,发展科技教育,加快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现有的科技力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在办好高等教育的同时,尤其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千方百计用好现有人才,采取积极措施引进国内外人才,大力培养各类人才。
第五,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不能遵循传统的发展模式。我们必须研究适应新形势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特别是要采取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加快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我们要转变观念,面向市场,大力改善投资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城乡集体、个体和私营经济,积极发展城乡商品市场,逐步把企业培育成西部开发的主体。
会议强调,要加强对西部开发的领导,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所有重要建设项目都应纳入规划并充分论证。推进西部大开发,必须有紧迫感和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不能急于求成。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积极主动,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既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又要认真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不能乱集资,乱收费,增加企业和农民的负担。要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确保西部大开发扎实健康发展。
当前西部开发的重点。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2000年3月中旬,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成立并开始工作。
2000年,西部开发办将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西部开发的总体规划。二是制定促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三是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多次指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需要新思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抓住机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繁荣。是面向21世纪的大战略、大政策,一定要执行好、落实好。
一、西部大开发是面向21世纪的大战略、大政策。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各地区经济普遍繁荣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
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重大战略部署。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让这个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区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问题。大陆要顾全大局。另一方面,到了一定阶段,又要求沿海地区投入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到时候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选集》第3卷第277-278页)什么时候、在什么基础上支持和促进西部大开发,实施西部大开发被提上日程,邓小平同志也进行了深入思考,要求研究这些问题,设想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时,突出解决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上,第373、374页)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实力也大大增强。与此同时,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依然存在,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当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具备了条件,而且成为当务之急。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审时度势,把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全国经济布局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取向进行调整,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具有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确分析当前形势,总揽全局,面向21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1.这两年来,我们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根据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判断,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而作出的及时调整和部署。在市场供求形势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要保证下一个世纪的长远发展,就必须实施扩大内需的发展方针。中国近1/4的人口生活在西部地区。只有加快西部开发,提高西部人民的收入水平,把巨大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才能为经济增长开辟更广阔的市场空间。2.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国家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有力保证。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国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只发展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拖整个经济发展的后腿。3.西部大开发是中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资源分布和要素禀赋不同,互补性强。从北方到南方的煤炭运输,从西方到南方的石油运输,从西方到东方的电力运输,从西方到东方的棉花运输,从南方到北方的蔬菜运输...表明区域间经济有高度的相关性。加快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可以保证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对基础原材料和动力的需求,保持整体经济高速发展。4.西部大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西部地区位于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河流的上游,是国家生态屏障。只有加快西部开发,让生活在高山深谷的人们尽快走出“越穷越耕,越来越穷”的怪圈,才能保证大江大河及其中下游的安全和全国生态环境的改善。5.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的重要保证。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大多数生活在西部和陆地边境地区。加快西部经济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走上富裕之路,是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边疆和平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础。
二、西部开发依靠两种手段和三种力量。
两种手段是指市场机制和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特别是区域政策。
要素价格的变动和区域要素价格的差异是推动产业空间结构转换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20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城市的土地、环保、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许多传统产业和产品的优势正在或已经丧失。西部地区要利用要素价格相对低廉的优势,在这些产业和产品上形成优势,赢得市场,站稳脚跟。传统理论谈到产业空间转移时,往往解释为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工厂和设备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的一个产业逐渐失去优势,衰落,而在另一个地区发展,形成优势。因此,西部地区不应坐等“转移”,而应主动出击。方式不同,中西部付出的努力和获得的收益也大不相同。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促进西部地区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单靠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东西部发展的差距。这是因为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国内交通网络的末端、国内大市场的边缘等。)、历史基础和历史负担(如“三线”建成时沉重的社会负担)等因素,使东西部市场主体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实践表明,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区域发展差异在一定时期内不会缩小而是会扩大。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才、资金、能源、原材料外流,造成欠发达地区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减缓发展速度;二是发达地区经济实力增强,导致资金、技术、设备向外扩散,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扩散效应”。当经济起飞时,强“极化效应”和弱“扩散效应”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如果仅仅依靠市场力量的作用而没有政府的干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距必然会越来越大。通过中央政府的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使西部市场主体与东部市场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这一点非常重要。具体来说,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前提;二是支持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为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为了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和平。在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草)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国家和中下游要以粮代赈进行补偿;第三,保证西部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享受与东部大致相当的义务教育、初级卫生保健等社会公共产品;四是为部分国企还清历史旧账。20世纪60年代,为了备战,在西部山沟建了一些军工厂。现在产品要军转民,有些工厂要出山沟进城。这些“旧债”不是企业通过加强管理或者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能消化的。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减轻企业社会负担”的政策需要更多地向西部倾斜。
加快实现西部大开发目标,有赖于三种力量的合力。一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区域政策,加大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政策和资金投入。二是广泛推进东西部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和贫困地区的援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和跨区域资产重组。第三,加快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探索适应国内外大市场新形势和西部地区形势的发展战略和对策。前两者是加快西部开发的起点和动力,后者是关键和根本。只有通过后者,来自外部的各种支持和帮助,才能转化为自身的“造血”功能,形成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机制,成为西部大开发不竭的内在动力。
加快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包括加快西部地区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的形成和壮大;加快调整西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使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集中,有进有退;加快发展西部商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规则,建立市场秩序;加快西部地区各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由按行业隶属原则管理所属企业向属地原则转变,面向各种所有制、各种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履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使各国、国内各地区、各种所有制的投资者在西部地区的投资都能获得合理回报,真正成为市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