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是什么时候开始挖掘的?

据唐代碑刻记载,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14世纪,造像千年。历经北梁、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宋朝、回纥、西夏、元朝,形成南北总长1.680米,洞穴700多处,其中有彩塑壁画的洞穴492处,彩塑2000多处。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最长、最丰富和保存最好的佛教遗址。

莫高窟的所有洞穴都由洞穴建筑、彩塑和壁画组成。石窟的建筑形式主要有禅宗石窟、中央塔石窟、佛龛、佛坛石窟、大象石窟等。结合塑画的彩塑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壁画内容丰富,可分为七大类:佛教造像画、佛教故事画、佛教历史故事画、变故画、灵异画、供养人画像和装饰图案,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历史形象。精美的彩色雕塑和壁画系统地反映了每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和演变。它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藏经洞,出土4至14世纪文献、刺绣、帛画、纸画等文物4万余件。大部分文件是用中文写的,少数是打印的。佛教典籍在汉文手稿中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献”。除汉语外,还有古藏语、梵语、维吾尔语、于阗语、龟兹语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敦煌文献的发现是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文学、艺术、科技的重要资料。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后,大量敦煌文物和窟内的部分壁画、彩塑被英、法、日、俄、美等国的盗宝者带往国外,散落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图书馆和博物馆。这是“我国学术的悲哀史”。

本世纪以来,以藏经洞出土文献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敦煌学”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成为当今世界的显学。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1600多年历史的奇葩。1987 65438+2月,甘肃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甘肃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石窟。其中,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还有五栋唐宋时期的木质建筑。

在莫高窟不同时期的壁画中,有反映当时一些生产劳动场景、社会生活场景、服饰制度、古建筑造型、音乐、舞蹈、杂技等的画面,也记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为研究4世纪至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莫高窟的壁画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以唐代为最高水平。最具参观影响力的洞穴有96洞、17洞、130洞、158洞、259洞、285洞、200洞、428洞。西方学者把敦煌壁画称为“墙上的图书馆”。

莫高窟的发掘始于公元366年。据记载,有一个德行超卓的和尚,拄着竿杖西行,看到千佛闪耀,顿悟了什么,于是凿了第一个石窟。从十六国到元朝,石窟的发掘持续了十个朝代,1500年。迄今为止,乐尊境内的石窟早已难分伯仲,而莫高窟历经风沙侵蚀,保存了十个朝代的750多个洞窟,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3000件,唐宋时期屋檐上的木构建筑5座。此外,在藏经洞中还发现了4万至5万份手写文件和各种文物,包括数千幅丝绸画、版画、刺绣和大量书法作品。如果所有的艺术作品一个接一个地排列起来,这将是一个超过25公里长的世界级画廊。

莫舞蹈等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壁画中的各类人物,保留了历代各族人民服饰的大量信息。壁画中绘有大量唐宋时期的亭、阁、塔、宫、城、桥及现存的五座木檐,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图案和珍贵资料。中国的雕塑和绘画有几千年的历史。艺术史中记载的许多著名画家的作品已经失传,敦煌艺术中大量的壁画和彩塑为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莫高窟在明代曾一度废弃,至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后才引起人们的关注。26个洞穴壁画。这些盗窃和破坏给敦煌文物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建立了莫高窟的学术研究和保护机构。60年代,石窟全面加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莫高窟进入了现代科学保护时期。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展示中心是中国唯一的石窟文物保护研究展示机构。中心展览部设有视频工作室和三个展区,可以展示敦煌石窟艺术的精髓及其发展过程的概况,为人们全面深入地了解敦煌石窟和敦煌佛教艺术提供了有利条件。

莫高窟(英文名:Mogao Caves)根据世界文化遗产C (I) (II) (III) (IV) (V)的评选标准,于1987、12年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编号:200-004)。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莫高窟位于丝绸之路的战略要地。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点。莫高窟中的492个小石窟和石窟寺以其雕像和壁画而闻名,展示了延续数千年的佛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