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发明标点符号?

中国古代有标点符号,但标点形式不统一。

春秋时期的《后马蒙书》用一两个短行来表示一种重复和标点。

汉代发明了“句读”这个符号。意义完整的一小段就是“句”;句中意思未完,语气可以停顿的段落是“读”(read,相当于现在的逗号)。宋朝用“.”、“,”表示句读。人名地名只出现在明朝。这些是中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明朝永乐大典中的小红圈是一种标点符号。

1919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并参考其他国家常用的标点符号,普通话统一规划筹备委员会规定了12符号,由当时的教育部颁布。新中国成立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在1951中公布了标点符号的用法。同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学习1中标点符号用法的指导意见》。从此,标点符号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1990年4月,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做了新的规定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