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纺织历史的起源
历史文献和出土棉织品证明,中国边疆各族人民种植和利用棉花的时间远早于中原地区。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生产不发达,边疆地区发展起来的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向中原地区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还比较稀少珍贵。到了宋代,边疆与内地交流频繁,大量棉纺织品输入中原,棉花和棉布在内地广泛流行,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也逐渐传入。1979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岩墓棺中发现一块距今3200多年的蓝灰色棉布(图1)。1966年,浙江兰溪宋墓出土一件完整的拉绒棉毯(图二)。这两件出土文物为研究中国东南部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根据植物区系和史料分析,一般认为棉花是由南北向中原传播的。南路棉花最早出现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随后传播到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区。北路起于西北,古书称之为“西域”。宋元时期,棉花从北方和南方传到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到了13世纪,北路的棉花已经传到了陕西渭水流域。元初设立木棉提举部,大规模向民间征集棉织品,年产量65438+万。虽然这一制度很快被废除,但棉布后来被视为夏税(布、丝、绢、棉)之首,可见棉布已成为主要纺织材料之一。棉花是中国纺织原料中的后起之秀。唐宋以来,人们越来越看到棉花作为棉絮衬里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对此作了较为全面的评价,称棉花“较蚕而言,采养不费力气,有一定功效。可以说,竹子可以作为毯子来弥补棕色衣服的成本。元朝以后,所有的统治者都尽力收集棉布,出版有关棉花种植技术的书籍,并说服人们种植棉花。到了明代,棉花已经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宋在《天工开物》中说“棉布遍地”,“必有十台织布机”,可见当时植棉和棉纺织业遍布全国。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自足,还远销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美国商人来中国贩运货物,主要是自制的布料,不仅销往美国,还转卖到中南美洲甚至西欧。中国土布曾在英国广泛销售。19世纪前30年期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数量在100万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达到330万以上,直到30年代初才降下来,到了1831,中国对了。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向中国大量倾销机制棉织品,破坏了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但同时也为中国大机器生产的近代棉纺织业的出现准备了客观条件。12年筹建后,1889年投产的“上海机织布局”是中国第一家棉纺织厂,从而创造了中国棉纺织业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