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炮塔到底有多强,和德国的相比如何?

在很多抗日剧中,炮塔已经成为常用战术,而在抗日战争中,仅八路军就拔了10200多。

作为一种防御和监控设备,似乎在二战中,只有中国的战场才批量出现。其实也让人觉得心酸。这是日本统治沦陷区的独特计划。总结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设备太差了。

在广大的沦陷区,日本力量不足,同时也难以辐射到农村。所以修建据点,占领交通要道是最好的选择。日本人的碉堡不是钢筋混凝土,而是砖木混合结构。虽然材料没那么结实,但也不是几个炸药就能解决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抗日剧中,一群游击队员在射击炮塔周围悄悄摸索,扔进去几颗手榴弹或者炸药。轰隆一声,了望塔倒塌了。

真的这么简单吗?想都不敢想。在日军炮塔的规划中,周围百米开外的地方都要被清空。不能有房屋,不能有妨碍视线的物体,隔着一层厚厚的铁丝网。一般在炮塔驻扎一个小分队,大概13人,几挺轻重机枪。对于人均不足10子弹的游击队来说,这是绝对的压制火力。所以我军攻击炮塔时,往往要付出十几倍的兵力,以及榴弹发射器、步兵炮等攻击武器,才能对其造成一定的威胁。下图正好和我军的炮塔形成对比。

今天,在山东何姿铁路桥附近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炮塔,坐落在过桥的主干道上。这个炮塔的内部地板不见了,但从表面上看,还是很坚固的,视野很好,还配有真假射击孔。可想而知,这座炮塔对抗日战场上的中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日本炮塔固若金汤?然而,在欧洲,却是另一番景象。与日本的塔相比,欧洲基本采用碉堡和地堡,不仅使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而且大多只露出一小部分地面。他们为什么不追求更开放的高度?原因也很简单。谁敢建那么高,谁就是活靶子。

然而,德国人也建造了炮塔。看看他们的建筑,你会发现日本人根本就是摆设。四十二年后,德军开始采取防御状态,所以也建了很多炮塔,但功能和日军不同。他们的目标不是攻击地面部队,而主要是防空。

所以德军的炮塔更高更坚固,每个基本都在35米以上,部署了大量的高射炮和防空阵地。资料显示,楼顶有4门105 mm的高射炮,此外还有几门37 mm的小型高射炮,这些高射炮可以360?旋转着,成为坚固的防空火力网。炮塔本身可以承受一定的炸弹攻击。

二战时期,这些高射炮楼可以说是让盟军飞机吃了苦头。二战后,盟军和德国政府试图拆除这些高楼。但拆一个需要几千公斤炸药,成本太高,只能暂时搁置。

二战末期,他们苦心经营的日本在东北开发的炮塔,在苏军的猛攻面前完全束手无策,这也说明了两个战场的火力之差。希望我们能以惨痛的历史记住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