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是如何形成的?
洪水是如何形成的?洪水(Flood)由暴雨、冰雪突然融化、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或水位急剧增加的现象。,经常淹没堤岸和沙滩,甚至淹没堤岸。
洪水一词最早见于我国的《尚书》?姚典。据传说,在于霞时期(约公元前20世纪),黄河流域连续泛滥。书中记载:“汤水泛滥时,斩之,胡爱山香菱摇曳,浩如烟海,百姓难辞其咎。”滔天的洪水淹没了广阔的平原,包围了一座座山丘,洪水持续了数年,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描述洪水的要素包括洪峰流量(水位)、洪峰流量(水位)的发生时间、总洪量和洪水过程线。当暴雨或融雪在流域产生径流时,它们都按距离在河流出口段聚集。当附近的径流到来时,河水流量开始增大,水位也相应升高。这时,洪水上涨。当大部分高强度地表径流汇集在出口断面时,河流最大流量称为洪峰流量,相应的最高水位称为洪峰水位。
当暴雨停止后,地表径流和储存在地下、表土和河网中的水在一定时间内流出出口断面时,河流流量和水位将回落到原来的状态。连接洪水从上涨到峰值再到回落的全过程的曲线称为洪水过程线,流出的水的总量称为总洪水。
除了地形和强降雨,还需要有很高的降雨强度才能形成洪水。(注:降雨量与降雨强度不同)降雨强度是一定时间段内的降雨量。以毫米每分钟或毫米每小时为单位。我国气象部门普遍采用的降雨强度标准是:小雨:12小时内降雨量小于0.2-5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雨量小于10毫米;中雨:12小时内降雨量5-15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雨量10.1-25毫米;暴雨:12小时内降雨量为15.1-30mm,或24小时内降雨量为25.1-50mm。当降雨强度和降雨量较大时,大量的雨水迅速流入河道,使河道中的水量猛增,水位急剧上升,即形成洪水。
洪水形成的几种方式:洪水是指特大径流。这种径流往往因为河道容纳不了而泛滥成灾。根据洪水的水源和发生时间,洪水一般可分为春季融雪洪水和暴雨洪水两种。
一般洪水:重现期小于10年。
大洪水:重现期10 ~ 20年。
大洪水:重现期20-50年。
特大洪水:重现期超过50年。
雨洪:在中低纬度地区,洪水多由雨水引起。流域大,受河网、湖泊、水库调控。当不同支流的不同降雨形成的洪峰汇集到干流时,支流的洪水过程往往相互重叠,形成一个波动相对较长的洪峰。一条小河的流域面积和河网的库容都小,一场雨就会形成波动很快的洪峰。雨和洪水可以分为两类。山洪是一种突发的湍流,沿河奔流,摧毁一切。山洪有致命的破坏力,另一种是缓涨型洪水。
山洪:在山沟里,由于地面和河床坡度较大,降雨后径流和汇流较快,形成快速波动的洪峰。
泥石流:降雨导致边坡或岸壁坍塌,大量泥、石随水流一起释放。
融雪洪水:在高纬度寒冷地区,冬季积雪较厚,春季气温急剧上升时,大量积雪融化。
凌汛:在中高纬度地区,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流(河段),由于上下游封冻期或解冻期的差异,在冬春季可能形成冰塞或冰坝。
溃坝洪水:当水库溃决时,储存在其中的大量水体突然泄出,导致下游河段水流剧增,甚至发生洪水,成为驻波向下游推的现象。当冰川堵塞河道,抬高水位,然后突然决口,地震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巨大土体滑坡堵塞河道,造成上游水位急剧上升。当堵塞的坝体被水流冲走后,下游地区也形成这种洪水。
湖泊洪水:由于河流和湖泊水量交换、湖面强风或两者兼有,都会发生湖泊洪水。在蒸汽吞吐的湖泊中,当湖水涌入湖中,并受到河流洪水的严重支撑时,湖水水位往往会急剧上升。由于盛行风的作用,湖面移动并产生风生流,有时可达5 ~ 6 m,如北美的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
天文潮:由潮汐力引起的海水的长期波动。一个海平面波动过程中的最高位置称为高潮,最低位置称为低潮,相邻高潮和低潮之间的水位差称为潮差。芬迪湾最大潮差为19.6m,中国杭州湾甘浦最大潮差为8.9m m
潮汐:由台风、温带气旋、冷峰强风、气压突变等强天气系统引起的水面异常波动。它和伴随的风浪会引起水位上升,也称为涌浪增水。
海啸:由水下地震或火山爆发引起的巨浪。
洪水过后,很多疾病的病因来自宿主和环境,但环境是人类生存中各种因素的总和。作为原因,洪水灾害不仅破坏环境,而且直接损害宿主,危及灾民的生命安全和疾病的流行。因此,洪水灾害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其作用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让我向你介绍洪水的危险。
(一)洪涝灾害造成人群伤亡的
洪水灾害直接造成死亡,或因洪水冲击建筑物倒塌造成死伤,同时灾民因饥荒或疾病死亡或病故。这是洪水灾害对人们最直接的危害。但是,不同的灾害和灾害抵抗水平造成的人员伤亡程度是不同的,尤其是社会因素对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旧中国的洪水史上,每一次洪水灾害都摧毁了大量灾民的家园。
1938年黄河大坝确实影响了125万人,死亡89万人。
(B)洪水灾害导致生态环境变化,引发疾病爆发和流行。
洪水淹没了农田和村庄,破坏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秩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影响了传染病的来源和传播途径,从而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1.疫源地的影响
由于洪水淹没了一些传染病的疫源地,啮齿动物和其他病原宿主分散、迁移、扩大,造成了一些传染病的流行。由于洪水,钩端螺旋体病多次传播和爆发。例如,在安徽省1971的洪水中,超过65438+万人患有钩端螺旋体病。1975河南驻马店也有360万例钩端螺旋体病,1986河北眉县、广东龙州等地洪灾后爆发钩端螺旋体病。
出血热是一种受洪水影响很大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于洪灾,啮齿动物动物园的种群发生了变化,野鼠栖息场所的变化引起了疫源地的变化,发生了多次洪灾后出血热的暴发,如1983湖北荆门出血热暴发。1991安徽洪灾期间,出血热老疫区淮河流域受灾,扩大了疫源地,出血热发病率比上年上升68.1%。
洪灾对血吸虫病的疫源地也有直接影响。例如,由于抗洪民工与受感染的水接触,经常会爆发急性血吸虫病。湖北省1991洪水期间,约有500万农民工接触到了洪水。据估计,近万人感染了急性血吸虫病,新增病例超过30万。
2.传播途径的影响
洪水改变了生态环境,扩大了病媒昆虫的孳生地,增加了各种病媒昆虫的密度,往往导致一些传染病的流行。疟疾是一种常见的灾后疾病。1991年,安徽省疟疾发病340万例,河南省汤阴地区疟疾发病率高达25.8%。湖北省1991年,蚊虫密度增加造成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
洪水淹没了化粪池、牲畜厩舍,污染了水和食物,导致苍蝇大量滋生,为肠道传染病的流行提供了条件。过去由洪水引发的霍乱、伤寒、痢疾的爆发,在我国流行病学教育史上留下了惨痛的记录。现在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每一次洪灾,往往都会导致肠道疾病的爆发。由于洪水对食物资源的破坏,灾民饥不择食,这也增加了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因素。
(C)疾病引起的人口流动造成的洪水
由于洪水、泄洪、牲畜泛滥,需要同步移动该人的专利号。一方面传染源向非疫区转移,另一方面易感人群进入疫区,这部分人群的迁移具有潜在的流行因素。如流感、麻疹和疟疾,都可能是由这种运动引起的。一些多发病,如红眼病、皮肤病等,也会因为人群密集和接触而增加传播机会。
(四)居住环境恶劣造成的发病
洪水冲毁房屋,灾民暂时住在简易的寺庙和棚子里。秋灾期间,他们白天在烈日下暴晒,容易引起中暑、夜间风吹、虫咬。而且灾害期间暴雨多。整天沉浸在雨水中,很容易感冒。特别是对于年老体弱者、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更是增加了患病和死亡的风险。
(5)个体免疫力降低,精神和心理压抑增加了致病因素。
灾难期间食物缺乏、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使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传染病。由于焦虑、不安、紧张和心理压抑,使机体的调节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一些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增加了癫痫发作功能,容易导致疾病。一些非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病增加了发作的机会,如肺结核、高血压、冠心病、贫血等,可复发或加重。
洪水过后如何自救?洪水过后如何自救?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科普中心专家表示,要根据相应情况具体应对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要按照预定的路线,有组织地转移到更安全的避难所。一般来说,避难所应设在离家最近的地方,地势高,交通方便,有上下水设施,卫生条件好,与外界有良好的通讯和交通联系。城市里大多是高层建筑的平屋顶,地势高的学校和医院或者坚固的建筑,地势高条件好的公园。
如果已经被洪水包围,应尽快设法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位置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如果洪水继续上涨,在临时避难场所难以自保,应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设备逃生,并注意收集各种漂浮物。紧急情况下,木盆、木桶都是逃离危险的工具。
如果不了解水情,一定要在安全区域等待救援,不要游泳逃生,不要攀爬带电的电线杆和铁塔。发现高压线塔倾斜或电线断裂下垂时,必须迅速避开,防止触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