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化中的民俗文化

印度尼西亚的雷州半岛和爪哇岛是世界上两大雷区。雷州半岛东经109。31,~110。55,在北纬20.12 '和21.35 '之间。地处热带,海洋性气候,多雷雨。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02.4 ~ 108.2(据近期南方日报报道,雷州半岛雷暴日数已达130)。据说每年每天打雷20-30次。雷州半岛雷声隆隆,有老雷新雷,阴雷阳雷,冬雷春雷...据说打雷对半岛的气候、农耕、收成都有很大影响。

雷声四起的天气,“闷雷”就像一个打鼾的山神,不断发出沉闷的雷声。“雷”雷声大,突如其来,来势凶猛,攻击猛烈。只听见头上“叭”“砰”一声巨响,在我眼前炸开,然后“轰隆”之声震耳欲聋。不一会儿,响起了炸雷,这是一个令人恐惧的手势。如果这时候下着倾盆大雨,躲在大树下太危险了,老雷不打死你就算走运了。去过雷州半岛的外地人,被这里的雷电吓坏了,也对这里的男女老少印象深刻。

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当地人,从老人到牙牙学语的孩子,都被老雷吓到了,这是家常便饭,所以也就没有大惊小怪的事情了。

翻开历史的古往今来的一页,我们可以看到,隋唐以前,蛮荒的雷州半岛到处是毒刺和茂密的古树,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居住着以黎、辽、黎为主的土著部落。他们以刀耕火种为生,披着兽皮和树叶,在那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经常遭受雷电和风雨的袭击。为了与自然抗衡,他们像西南民族一样发明了铜鼓。同时也产生了当地的风俗文化。他们从怕雷到做铜鼓、打鼓,“试图与天气抗衡。”他们将雷电视为最高的图腾偶像,塑造了土著人眼中的神“雷公”形象。这就形成了雷州半岛最原始的祭祀文化现象——雷文化。

大旱时,他们宰杀三只动物祭祀雷神,狂鼓狂舞祈求雷电雨露,以达到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的目的。后来迁徙到闽南和雷州半岛中原地区的“外江人”,把雷州的土著先民称为“南辽”。也正因为有了黑话,原住民才崇拜和祭祀雷,一般称之为“雷人”——“雷人”。称这片边境土地为“雷与力量之地”

从原始的祭祀活动中可以看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等,都被认为是超自然的神所掌握的,于是出现了雷神、电母、风伯、雨神等自然神。雷州半岛人民向雷神求雨,而不是向龙王求雨,成为中国独特的民间文化景观和祭祀文化。

唐宋以后,向南迁徙到雷州半岛的汉人逐渐占据了雷州半岛的大部分地区。由于当时民族纷争频繁,“黎族首领造反,钦差大臣都知道司马派船求和”,六个民族部落(瑶、黎、童、侗、寨、苗)大部分被打败,剩下的被后来的汉人同化了。

迁居雷州半岛的汉族人继承了土著的图腾崇拜,将雷神作为祈求降雨的偶像崇拜。在现代,雷公庙和缪勒庙遍布半岛。雷祖寺建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是为纪念雷州第一刺史陈文玉而建。雷祖寺占地1,000平方米,气势雄伟。在庙里,雷国王头戴皇冠,身穿朱红色长袍,左右护卫,其中一个人拿着一个椭圆形的白色球。大殿两侧摆放着十二尊雷神雕像,以及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神灵。这个雷王。是雷神世界的王者。民众每年都会在雷公祠举行“开雷雷锋”仪式。雷鼓、雷车、雷火是“开雷”的必备之物,有捧雷神、捧雷水、打雷沟、唱雷歌、演雷戏、打雷等活动。开雷仪式是古代的“雷州变鼓”。

将雷州半岛的民间祭祀文化称为雷文化,是最具代表性、地域性、历史人文性、地理气象性的概念和意义。

雷州半岛土著文化与汉族文化的漫长融合,为这片红土地增添了水分,雷州文化处处闪耀。

现代雷州民俗文化已成为雷州的重要节日,其精彩的民俗表演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