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湾的历史演变
从隋朝到初唐,湛江市郊的湖广镇老县城村曾被铁坝县和濉溪县统治。南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元兵南下,南宋君臣从福建沿海南逃。宋朝皇帝赵刚死于惊吓。赵敏位于现在的东岛,岛升为祥龙郡。当时,市区最古老的城区赤坎开始逐渐形成商埠。明朝洪武年间到清朝雍正年间,在郊区的老县村和东岛设置了刊川巡检司。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19世纪末。
今天的广东湛江,是距今5000-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夏商代之间)人类的管辖地。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湛江现属襄县管辖。汉代设立徐闻县,管辖整个雷州半岛,归合浦县管辖。到了唐代,“福建人迁徙到河州”(即雷州半岛),南宋之前,元兵南征,大量福建、潮州居民从海上南迁,老城赤坎开始成为港口。元朝以后,沿海盐业相当繁荣。明清时期,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格布。
1897
法国军舰巴亚尔号为躲避台风,闯入广州湾(清代广东省高州市吴川市南三都田头浔以南的一个村落,港湾附近的海域)。在这个深水良港的诱惑下,政府借出了广州湾书法,揭开了广州湾殖民史的序幕。
1898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三月,在西方资本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法国以“批发煤炭”为借口,要求清政府租借小湾村“广州湾”(今南三岛)。
4月,法国侵略者占领海头浔(今霞山区),并向内陆扩张,遭到当地人民1多年的抵抗。
今天向湛江港东西两侧内陆地区的肆意扩张,引起了濉溪、吴川爱国官绅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对。这就是著名的广州湾人民反抗法国的斗争,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组成部分。千枪万血,一寸河山一寸金。郭沫若的诗是对这场伟大斗争的全面而生动的反映。
1899
由于清政府怕外国妥协,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1899,165438+10月),在法国的胁迫下,签订了《中法关于广州湾租界的条约》,将濉溪、吴川两县及两县之间的赤焰松湾(今湛江港)的部分土地和岛屿划入法国租界,统称为”。
从此,广州湾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其范围:南起遂溪县童鸣港,至新圩沿鲁管至知满,转向东北至赤坎以北、福建村以南,向东出海,穿过钓顺岛北部水面在武川县斗笠窝登陆,再向东在西炮台河中部出海。 从距陆地3海里的海面开始,沿硇洲岛、东岛外海面向南,直至童鸣港外3海里的海面; 土地总面积为518平方公里。首都位于赤焰松市。
法国人把广州湾的中心城市称为“巴亚尔堡”,以纪念巴亚尔舰。
1911年
废弃赤焰松市,行政首都迁至西营市(今霞山区),成立赤坎市(今赤坎区)。
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3,广州湾有过短暂的太平盛世。
1943
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港口相继沦陷,作为法租界的广州湾(今湛江市)陷入绝境,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一度繁荣。
民国三十二年(1943)二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湾,建立了一个非常短命的日伪政权。21年2月,日本与法国签订《广州湾防卫协定》,广州湾被日本占领。
广州湾在日本占领后逐渐衰落。
1945
日本投降后,1945、18年8月,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吴与法国驻华使馆临时代办戴理堂在重庆签署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与法国临时政府关于广州湾租借地移交条约》,广州湾租借地归还中国。8月22日,广东省政府奉国民政府之命,将广州湾租借地设立为省辖市,命名为“湛江市”。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4年(1945)9月21日,中国也从日本、法国手中收复了广州湾,并在原范围内定为“湛江市”。
1946
湛江市政府成立于10月5日,65438+65438。是省辖市,隶属广东省第七区行政督察办公室。市政府仍设在西营。
1948
37年(1948)三月转入八区行政督察署;
1949
38年5月(1949)调至第14区行政督察署,驻湛江。
19年2月19,湛江解放,保留省辖市;
1952
11年6月起,先后隶属粤西地区管理局湛江地区专员公署、湛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是路楠、高丽、粤西、湛江地区办事处所在地。区域行政机关设在赤坎;市级行政机关设在霞山,市区大致范围变化不大。
1983
9月,湛江地区和湛江市合并为湛江市,为直辖省。原湛江市有赤坎、霞山、坡头四个区。湛江市委、市人民政府在赤坎,市人大常委会、CPPCC在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