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的历史介绍有哪些?
翻开中国的历史,自秦汉以来,河西走廊就此起彼伏,成为中原王朝与历代西方文明,乃至西方世界的交流之路,也是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角力之地。回顾这一历史演变有助于我们理解河西地区的民族融合。
一、河西走廊优越的地理因素
河西走廊位于今天的甘肃地区,其名称来源于:“陇西、甘肃、梁肃等地,因地处黄河以西,自古称河西。”[1]其地位于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也位于“祁连合力山和南山”之间[2],形成平原地区,适宜农耕和交通,是天然走廊。因为这个地区连接中原和西域,所以倾向于步行。北接宁夏,南接青海,东南与陕西接壤,西北与新疆、内蒙古接壤。中国最长的东西向铁路干线陇海-蓝欣线从这里穿过,铁路沿线有武威、张掖、酒泉等重要城市。目前,它仍然是连接亚洲和欧洲,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通道。河西走廊一带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夺取此地,就可以南北连横入侵中原。中原政权遵守的话,可以切断西部少数民族的南北联系,以不同的方式出兵控制。
河西走廊的具体优势有:(1)河西走廊北临鹤立山、龙首山,南接祁连山,中间夹着两条脉。它有一个狭长的平坦区域,看起来像一个走廊。走廊长度超过1000公里,宽度只有100公里。自西汉张骞毕生致力于开辟这条走廊以来,两千年来这里荒凉而明亮,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河西走廊地处祁连山,受高原寒冷气候影响。祁连山处于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终年积雪。春暖花开时,祁连山冰雪融水形成的溪流,是河西走廊地区人们生存的基础,也是这里经济文化繁荣的基本保障。绿洲星罗棋布在中国西北干旱的土地上,是古今邮路商旅的必经之地。嘉峪关作为河西走廊祁连山的关隘,意为“美丽的山谷”,是万里长城西端的起点,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它位于祁连山和黑山之间,位于河西走廊西部最窄的地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天下第一关”。(2)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气候类型。由于河西走廊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东西狭长,而南部的祁连山又是河西走廊的重要水源,其冰雪融水和河流对河西走廊绿洲的形成、人口分布和城镇的兴起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中央走廊平原灌溉农业历史悠久,是西北绿洲灌区的精华。河西走廊农业生产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居甘肃省前列,灌溉历史悠久。春小麦、小米、玉米、高粱、马铃薯和亚麻是绿洲的主要作物。但是,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河西走廊的绿洲只占总面积的17.4%,其余都是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和绿洲。河西走廊每年大风日数在60-70天左右,平均风速可达每小时4公里。它不仅是我国沙尘暴东移南下的大通道,也是我国北方主要沙尘源区之一。现有民族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哈萨克、裕固族等民族。
二、古代河西走廊的历史演变
从秦朝到汉初,河西走廊先后为乌孙、月氏、匈奴。【公元前174-161】匈奴国王修图和匈奴邪王赶走了在此居住的乌孙和越国氏族,占领了河西走廊。西汉,从汉武帝开国大典第二年[公元前121]开始,建郡,划归凉州刺史。后延至西晋,属凉州刺史管辖。东晋时期,先后属于梁倩、前秦、侯亮、西凉、北凉的版图。北魏统一北方,保留凉州。后来北魏分裂,其地分为几个州府。到了唐朝,大历元年[766]以后,河西走廊相继被吐蕃占领。大中五年[851],张一超收复河西,回归唐朝。五代时期,回鹘占据了很多地区,西夏建立后,河西走廊成为西夏的管辖区。嘉定十七年后归蒙古[1224]。元朝时,蒙古放弃西夏的凡河郡,于元十八年[1293]建立甘肃省为中书省[在张掖]。明朝洪武五年[1372],河西走廊划归陕西。二十七年【1394】任陕西都督。清初沿袭明制。雍正七年[1729]任直隶甘肃省[驻兰州]公使。
中国与外来文明的交流历史悠久,各地发掘的古代文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公元前二世纪,张骞“掏空”西域,丝绸之路正式成为沟通中外的“国道”。使者和商人众多,使得西域的“秘境”并不隐秘。绿洲丝绸之路起于长安(Xi安),经渭河,入陇陇,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再由阳关、玉门关、哈密分为南、中、北路。因为通过这条路出口的货物量最大的是中原丝绸,所以后来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原意是汉代中国到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和中印之间的交通要道。由于丝绸之路能形象而高度地概括中西交通的精髓,中外史家从此沿袭下来,成为中国通往亚非欧交通的总称。所以说到丝绸之路,有四种观点,即横跨欧亚大陆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穿越中亚沙漠的绿洲丝绸之路;穿越东南亚、印度、波斯湾、红海的海上丝绸之路;经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西到印度、东南亚。总的来说,丝绸之路就是绿洲之路,这里强调的也是绿洲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中外文化艺术在亚洲中心的汇聚和交流创造了条件。当时骆驼马和马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往返一趟需要三年多的时间。中国的丝绸、玉器、火药、造纸术、造纸术传入亚非欧广大地区,祆教、景教、摩尼教、佛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原。文明世界的丝绸之路成为名副其实的纽带。玄奘去印度取经后,他写的《大唐西域记》描写了沿途的地理风光、民族风情和历史传说。今天,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仍然有许多反映当时文化、经济和政治交流与融合的遗迹。近代以来不断出土的调查和发掘,不断印证着当初的盛世。
三。河西走廊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河西走廊形成时期的事件
1.新建县。元寿二年[121],汉武帝为了切断威胁,打通与西域的联系,派出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春夏两次攻克盘踞河西的浑浑王、休屠王。霍去病领兵深入腹地,横扫五个匈奴国,大获全胜,迫使匈奴邪王杀了休土王,重回汉朝。相传霍去病曾在金泉边饮酒作乐,与士兵共饮御酒,故名酒泉。汉朝选择这个名字在河西设立酒泉郡和武威郡。2.按两关,有四郡。西汉为了巩固河西,管理西域,于公元前11年将张掖、敦煌两县从武威、酒泉两县中分离出来。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位于河西。同时修建了阳关和玉门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为治理西部、打通中西交通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建长城,立亭台。西汉在战胜匈奴的基础上,把秦始皇修建的长城延伸到酒泉,再从酒泉延伸到敦煌县隆乐县,把秦长城向西延伸了1000多公里。长城沿线每隔五十里就有亭台楼阁,也就是烽火台。大的叫屏障,小的叫亭子。有驻军防守,肩负着屯田生产和战斗保边的双重任务。4.对人民诚实。汉代的移民政策在河西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韩曙》和《史记》记载,西汉设立张掖郡、酒泉郡后,设立天官,从内地迁来60万人守卫这里的田地。大量移民到酒泉和敦煌,不仅增加了人口和劳动力,也给中原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为酒泉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5.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西汉在河西设立四郡,加强对河西地区的控制,同时也注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的繁荣。138年前,梁武帝派张骞穿越匈奴占领的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联络岳石人,攻打匈奴。钱126失败。119年前,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随行300余人,携带牛羊万头,黄金、丝绸、财物一亿元,从长安出发,经河西酒泉,过新疆到乌孙,远至印度、伊朗的哈马丹都派出使节。到了二年【前115】,钱回长安复,丝绸之路开通。皇帝后移居伊拉克、亚历山大、埃及等国。从此,中西交流空前频繁。丝绸之路,横贯亚洲,连接非洲和欧洲,长达7000公里,连接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古希腊罗马文化,酒泉、敦煌是其必经之地。出使西域的使节“隔路相望,少则几百人,多则几百人,少则十几批,多则一年五六批。”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这条路传入西方,西域和中西亚的特产也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原。
(2)巩固发展时期的历史事件
1.窦固击败北匈奴,班超治理西域。东汉初,建元元年[公元25年],北匈奴势力强大,征服了大部分曾经被西汉统治的西域,丝绸之路被切断。公元29年,占据河西的军阀都荣率领河西五郡归顺东汉。公元73年,汉武帝刘秀派窦固率领一万二千士兵和胡强骑兵在张掖、酒泉、敦煌三地,从酒泉击败了北匈奴的呼延王,从而打开了西域的大门。著名的班超在这场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是窦固派他出使西域。经过努力,班超重新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关系,终于恢复了中断了60多年的内地与西域的交通。91年,被任命为西域的都城。班超在西域生活了三十多年,但因年事已高,上书东汉皇帝,说“不敢望酒泉郡,望玉门关生”,要求离开西域。公元102年,班超终于奉命返回洛阳,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2.王锡良搬到了酒泉。在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内乱中,酒泉经历了西晋、、前秦、、西凉、北凉、北魏、西魏、北周九个割据政权的统治。统治时间最长的是北魏的96年,最短的是前秦的10年。其中,西凉国李严于隆安四年[400]建立敦煌,艺兮元年[405]迁都酒泉。在这个300多年的动荡时代,也是一个人与集群大融合的时期,河西走廊成为中西贸易文化融合的国际城市。名人辈出,人才辈出。索靖、朱发虎、宋云、宋贤、李国、刘芳、一真、齐佳等。都是全国著名的本土学者。比如酒泉人齐家,到敦煌研究院学习读经,然后在酒泉开门授徒,弟子2000多人。3.杨迪皇帝下西洋。公元581年,隋朝建立,589年灭亡,结束了长达280年的南北分裂,统一了全国。大业元年【605】止苏州,福禄郡入张掖郡。公元609年,杨迪西巡张掖,西域27个地方政府的使节一同前来迎接。他们都穿金戴玉,披锦缎,焚香奏乐,载歌载舞,吵吵闹闹。杨迪还让张掖和武威的女士们盛装打扮,穿上几十里路,以显示中国的强大。这是酒泉敦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件,也反映了当时酒泉和敦煌的繁荣。唐僧去苏州取经。唐贞观三年(629)秋,玄奘从长安出发,途经、兰、凉州、苏州,做了短暂的停留,即在瓜州扎营,收胡为徒,授“五戒”,在瓜州官李昌和一位老人的帮助下,踏上了漫长的西行之路。后来,在守卫烽火台的队长王翔的帮助下,王伯龙得以通过敦煌到达义乌。4.张一超重回唐朝。广德元年【763】,苏州陷吐蕃。公元848年3月,沙州人张一超率部起义,追剿吐蕃驻军,先后攻克瓜州、伊州、西州征途番]、甘州、肃州、兰州、鄯善[青海东部]、贺州[临夏]、周敏[岷县]、阔州[青海化隆]。沙洲起义成功后,张义超派使节到长安回义。大中五年[851]八月,张一超正式拜沙洲防御使,十一月,升任沙洲节度使。河西又趋于安定富庶。
(三)统一时期的河西走廊
1.成吉思汗拿下了酒泉。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漠北各部落,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和勇猛的蒙古骑兵。1225年,蒙古兵西征归来。因为1211投降的西夏毁约不随西征,所以恢复了西征。1226年三月,河西诸州大旱,百姓无粮。四月,蒙古兵攻西夏。成吉思汗率兵先到了瓜儿沙洲。被沙洲驻军的假埋伏打败,转投苏州。苏州是西夏的重镇,戒备森严,铁木真围城数日,他十分焦虑。刚守城的是蒙古千户兄弟,设沙县城,其亲属免106户,归田。封其子阿莎为苏州世袭大儒华池。其余的城里人全都被屠杀了。次年,沙洲破,其后甘、梁二州,西夏、苏、瓜、沙三州,均归蒙古兵于1227。虽然元朝二十七年恢复了被战火烧毁、夺取、毁坏的农桑之地,但江苏和沙特仍只有一万人,苏州只有8700人。苏州是大路花池的住所,而夏河秦皇城、文殊山、金塔王耔村、玉门金池、布隆吉尔和沙洲是元朝国王的住所。2.盛丰建造了嘉峪关。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派大将盛丰打败元军,平定整个河西地区。盛丰位于苏州的最边缘,建造嘉峪关城以控制西域的门户,并放弃了关外的瓜国和沙国。3.沛城扩建苏州城。洪武二十八年[1395],苏命沛城扩张苏州城。明成化二年[1466],巡抚许再建东关。东市外4里建80级台阶,新老城区周边建8.3里。4.米甸叛乱。清朝顺治四年【1647】,清朝疆域初步确定,部分明朝将领暗中升起反清大旗,伺机而动。和米慈音,丁国栋先以兰州为据点,城破后跑到甘州。赣州破,米死。丁到了苏州,以土龙台为王,集结苏州回民和哈密维吾尔族援军,占领了这座城市。嘉峪关内外,维吾尔族和其他民族纷纷响应。5月,清军在清军总经理余显龙的指导下,追击苏州。十二月,张勇、马宁督破苏州。杀了丁国栋。安西,敦煌从战争的灾难中得救,密定之乱是和平的开始。
(四)近代河西走廊事件
1.左管辖河西。光绪三年(1877)二月,左迁居苏州。次年七月,左捐资修复邻县学者治所建酒泉书院。1880期间,左督各营闲时,承修各郡房屋、道路、桥梁、寺庙、学校,修渠筑坝,广植树木。次年,酒泉书院改为书院,举行考试,就地取士。县社区预防接种分局为儿童接种疫苗。中俄伊犁条约的签订,规定俄国人可以在新疆和兰州到嘉峪关进行贸易。贸易初期暂时免税,俄罗斯商品进口,验票放行。1890 10安至苏州的电报线建成,全长2900余里。要二十万两银子。1904重建苏州鼓楼。2.文家泉起义。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的黑暗腐败和丧权辱国的外交政策,激起了民众越来越多的反抗。河西地区农民饱受苛捐杂税之苦,革命情绪一触即发。1911年10月10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冬季,革命家齐德龙以行医为名,在酒泉、金塔等地积极组织联络革命行动,在酒泉组织了四次。一支500人的队伍,以槐茂文佳圈为基地,训练军队,制造火药和武器,定于腊月三十进攻酒泉城,以响应辛亥革命【1917二月】。结果被清军镇压,100多人被杀。齐德龙在方家屯村附近英勇牺牲。3.红军浴血奋战出祁连。民国二十六年[1937]二月,西路军开进祁连山,国民党在酒泉县派出三个民团配合卫生部马部,在红崖子、高泰、祁连山一带阻止红军西进,还使酒泉商团跟随马军到安溪、石宝城等地追击红军。西路军左支队走出祁连山休整蘑菇台。攻打安西城失败后,在王家庄突围,在红柳园苦战,进入新疆。4.和平解放河西。1949年8月25日兰州解放后,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沿甘新公路追击河西走廊之敌,先后解放了沿线城市,建立了各级军控委员会。
重新研究河西走廊的历史,既要认识到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又要看到历史上河西走廊是中国多民族杂居区,这也是当地多民族杂居的历史原因。学习历史,我们不仅要回顾过去,还要从中吸取教训。良好的民族关系不仅有利于河西走廊的繁荣,也有利于中国西部边境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