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麦吨田是阿宝小麦增产的历史性突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进步,小麦平均亩产提高到300公斤,在高产地区甚至超过1000公斤。科学研究表明,小麦亩产达到400公斤时,需要保证一定的密度和群体,但密度过高、群体过大会给小麦生产带来倒伏问题。俗话说“小麦倒一把草,粮食倒一把糠”,倒伏不仅限制了小麦产量的持续提高,而且是小麦产量和品质降低的重要原因。多年来,小麦倒伏问题不仅在中国存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因此小麦倒伏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勤劳智慧的农民采取了控水、控肥、机械镇压、深松断根甚至“啃青”等措施,解决小麦冬前旺的问题,以防止后期生育期的倒伏问题。但这些措施费时费力,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严重影响了小麦高产潜力的发挥。
20世纪80年代以后,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化控技术发展迅速,在解决传统的粮棉生产问题上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近年来,随着作物化控产品的不断出现,以多效唑、矮壮素等植物生长延缓剂为主要成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对小麦高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被部分农民所接受。然而,随着农业技术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其弊端也日益凸显。多效唑半衰期长,污染土壤,严重影响后续作物的生长发育。矮壮素导致小麦的嗜绿和晚熟,并使小麦皮层变厚,品质下降。同时还存在延缓小麦灌浆速度、推迟成熟、影响收获期、影响夏玉米适时播种等问题。此外,应用难以掌握,也成为小麦高产的不安全因素。
如何解决小麦生产过程中的倒伏、空壳、瘪粒等技术难题,在不影响小麦品质的情况下保证小麦的稳产高产,同时也保证后续作物的安全性,这一研究课题得到了科技部和农业部的高度重视,问题也摆在了农业科研人员面前。
2004年,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等部委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12个粮食主产省实施了“粮食高产科技工程”,旨在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粮食高产的长期能力。实现粮食产量、质量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有机统一,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为我国农业发展开辟广阔前景。
在国家“粮食高产科技工程”的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凭借其在作物化控领域多年的研究积累和科研经验,坚持科技创新精神,针对冬小麦主产区不同生态类型小麦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即土壤干旱、土地贫瘠、 冬季冻害、拔节期春寒、后期干热风和群体倒伏,水浇地冬小麦越冬期冻害、拔节期春寒、后期干热风和群体倒伏等。 ),从提高小麦抗逆性(耐瘠薄、耐寒、抗旱、耐寒、耐高温、抗干热风)、构建优质小麦群体(每亩穗粒数适宜、抗倒伏能力强)的角度出发,开发了包括小麦抗逆新品种在内的系列小麦产品。
小麦专用高效调节剂小麦通天宝具有科技含量高、效果显著、使用安全、投入产出比高等特点。在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甘肃、内蒙古、新疆和东北等小麦主产区安排了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
试验证明,小麦专用高效调节剂小麦通天宝能全面调节小麦苗期生长发育,有效控制基部节间长度1 ~ 3,促进根系和分蘖,使小麦根系发达,抗倒伏、抗旱、抗干热风效果显著。特别是克服了多效唑、矮壮素等产品残留高、小麦表皮增厚的不良后果,大大降低了对后茬作物的危害,使用非常安全;同时,使用小麦吨天宝可以调节小麦的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改善小麦的穗部性状,使小麦的穗部整齐,整体提高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在高、中、低产田的情况下,能表现出一定的增产效果。通过田间试验,平均增产15% ~ 25%,投入产出比在1∶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