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七言诗第一首是什么?

古今七言诗之首是:登高望远。

杜甫的《登高》这首诗,一直为人称道,一直脍炙人口。元人称之为“一文之内,句句奇,句句奇。”胡应麟日:“此章五十六言,如海底珊瑚,薄而难动,深不可测,但皆赤裸有力。过去没有古人,未来也没有学问。这应该是古今七言法之首。”(诗数)杨伦也称赞这首诗为“杜集七言律诗杜诗精全”。

古人把农历九月初九作为登山节。这一天与家人或朋友一起爬山是一种习俗,以避免邪恶的灵魂并欣赏风景。周初《风物志》“风俗尚在九月九,即九之上。莫应天刚到的时候,对气和颜色红非常熟悉。她也可以在房间里插上,说:“治邪气,征服云雾。唐·《山居祭思山东兄弟》说:“身在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我远远地就知道我哥哥爬山的地方,我插了一个人,叫邵。“这也是一部登高望远的作品。

古诗《上山》写的是唐代宗大理二年(767)重阳节。这一天,56岁的杜甫独自一人在塞州登上白蒂城外的高台,百感交集,写下了这篇“创举”。风又急又高,猿猴叫得很伤心,鸟儿在白沙的白沙里打转。一望无际的树簌簌落下树叶,长江不可预料地在奔腾翻滚。悲凉秋景里的李,常年游子,在疾病缠身的今天独自生活在高台上。辛苦,苦涩,心痛,疲惫,是我酒里厚厚的一层灰尘。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场景苍凉宽广,气势无边。前四句写成“爬山闻风景”,后四句写成“爬山感受情怀”。以理择景,情思嵌景,情景交融,充分表达了诗人多年漂泊、忧国伤时、病苦孤独的复杂情感。

古诗词背景

自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开始举家从奉天到白水,从化州到周琴。甘源第二年年底,到达京师,再从绵州的博子洲、绿洲到大历元年(766年)的夔州。十几年来,诗人作为客人四处漂泊,饱受贫穷和疾病的折磨。“右臂枯槁,半聋”。(《清明》)“牙半掉,左聋。(《复明》)“撒谎和担心生病是没有用的”。(《招待所》)“你的眼睛什么时候会变黑”(《耳朵》)。

诗人的耳朵、眼睛、脚都没用了,还有口渴(糖尿病)、“病肺”、偏瘫。试想,一个“盗粟与契”的诗人,本来是要以“致君尧舜,然后使俗为纯”的宏愿“立于道津”的,现在却处于这样的境地,独自一人登上舞台,面对苍凉萧条的秋景,是什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