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历史沿革
夏(约公元前21-16世纪)据传属永州,是权贵氏族的活动区。商(约16-11世纪)是李融的国土。西周(约11世纪-771)当时属于北京郊区。东周(公元前770-256)在春秋时期属于金。秦孝公十年(前668年),秦伐地,在渭河以北设郡,郡治在今镇附近的古贤村。次年,设郑县,辖渭河以南。战国时期,渭南属魏,于五年(314)将其让与秦,管辖渭河以南地区。
秦朝(前26438+0-前206)隶属于渭河以南的易立,隶属于渭河以北。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设文史,治李益、夏邑等。这时,北方也有了连韶郡。据《汉书·地理》“是一部民史”。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长驱直入关中,封司马欣为塞外王,所辖地区均为黎阳、易立、下托,莲勺也是其中之一。二年,韩设渭南、两县。郑、属渭南县,连邵属县。九年(前198)退出二郡,恢复文史。197年7月前,易立更名为新丰。建元六年(前135),内史分为上下两部。新丰、郑、下拓属于右内史,连韶属于左内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右史改荆,左史为冯异。新丰、下托、郑属荆,连绍属左凤仪。建国元年至帝皇四年(9-23年),在列军县、新丰县、下关县、连韶县建立辛莽。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夏邑并入郑县,属荆赵胤;莲勺号是左凤仪。田明顶县,当时合并到新丰,属于荆赵胤。建和元年(147),下坳郡恢复,划归左凤仪。魏(220-265)改荆为县,左凤仪为凤仪县。新丰县、京兆县、下坳县和李咏地区的连邵县、凤仪县。
晋朝(265-316)新丰、正县仍划归永州京兆郡,下关、连邵仍划归永州凤仪郡。东晋以前,秦(360年)福鉴甘露二年正月,割新丰县、正县,设渭南县(县城位于今老城以北),京兆县划归永州。下托、连哨仍属永州凤仪县。秦末渭南、下托隶属关系不变,但据太平宇宙“废连绍郡,耀昌。”北魏(386)年,道武帝拓跋珪改名夏风县,并迁至雄霸城(今八一镇)。太和三年(479),复置连邵郡,夏废封入连邵,划归李咏府凤仪郡。孝昌三年(527),渭南县改为南新丰县,设立渭南郡,行署迁至县城东南的明光园。西魏三年(537),复置夏风郡,与连韶一起划归永州凤仪郡。553年废帝二年,凌源县、中原县分立,南新丰县改为渭南县。三县全部划归永州渭南县。北周建德三年(574年),渭南郡、凌源郡、中原郡被弃,入渭南郡,属永州京兆尹。同年,由于莲勺业“贼”频仍,设延寿县,治县于夏风县,统领夏风、连韶。
隋朝初设永州,不久改京兆郡,渭南属之。开三年(583),延寿县废。大业元年(605),夏风改名夏邑,与连邵同属凤仪郡。大业十年(614),下坳县移至夏姬,划归通州。
唐武德元年(618),渭南划归化州。竖拱元年(685),化州改台州。神龙元年(705),归化州。第二年(691)七月,渭南、青山置洪门县,治县于陵口镇。同时设洪州,统领渭南、青山、洪门、高陵、溧阳四县。大足元年(701),洪州、洪门县被废,渭南属永州。开元元年(713),渭南划归京兆府京兆郡。自武则天垂拱元年改化州为台州以来,州名几经变更,下坳县隶属关系未变:开元元年,化州华阴县;天宝元年(742),州弃郡;甘源元年(758)改称化州,上元二年(761)改为泰州;宝应元年(762),改名化州;鲍莉元年(825),复置泰州;甘宁四年(897),为兴德府;三年(900年),为化州。五代侯亮时,渭南被划归大安府;后唐、后金、后汉时,改隶京兆府,后周咸德二年(956),改隶化州。下坳县的一个直隶化州。北宋剑龙元年(960),化州改为镇军;至道三年(997),陕西泸州华阴县;游五年(1053),此镇国军为童珍军,渭南属之。熙宁六年(1073),退出渭南,入郑县。
元丰元年(1078),渭南郡恢复,转永兴军路化州华阴郡。直隶省华阴县下坳县。晋帝通二年(1142),永兴军路改为京兆府路,镇改为晋安军,隶属渭南、夏邑。通元年(1260),晋安军改化州。至元元年(1264),下渭南,主政。十六年(1279)京兆路改为安西路,二十三年(1286)陕西等地划归省中。黄庆元年间(1312),安西道改为逢源道,渭南划归陕西等地。
明洪武十四年(1381),改称“盟管”,改渭南郡。县境开始跨渭水南北,并划归陕西等地宣布xi安府,嘉靖三十八年(1559)划归Xi安府。
清代,调任Xi安州,属陕西省甘熙鹿道。
民国初属关中路,1928属陕西省。
从1948到1949,渭南城相继解放,各县人民政府废除民国保甲制度,实行区、乡、村三级制。渭南分六县时,82区2市621乡;大理分八县时,有72区2市580乡;富平县有13个区,2个市,96个乡。除临潼、蓝田县外,还有136个区,6个市,1011个乡镇。
1950年5月,渭南特区缩编县级以下行政区划。富平县有13县105区908乡,10区97乡。除去临潼、蓝田两县,全国有92个区,787个乡。
从65438到0956,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各县纷纷调整区划,小乡为大乡,高级农业合作社归农村管辖。
1958年9月,各县相继撤乡并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由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组成。同年6月,11,小县为大县。今天有渭南、蒲城、大理、韩城四个县。县以下的区划马上调整,小合作社改成大合作社,有区,有大队,有生产队。除临潼、蓝田两县外,境内共有42个公社、234个区。
1961年8月华县、华阴县、潼关县、合阳县、澄城县、白水县、富平县恢复后,各县改组行政区划,撤销区,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制。全国11县(临潼、蓝田除外)有208个公社,渭南、浦城、富平三县也有区工委。1975 11区工委撤销。1980年65438+10月,浦城县高楼河、肖家堡、阿庄、杨光公社划归铜川市。到1982,全区13个县下辖304个公社(镇),3939个生产大队,21918个生产队。
1984渭南、韩城改为市(县级),驻地城关镇改为街道办事处。根据《政社分开条例》,县(市)一般取消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全区有2个街道办事处,包括180个乡,55个镇,3139个村。
65438年至0988年移民回库区,大荔县增加6个乡,华阴县增加3个乡。
1990 65438+2月27日,撤销华阴县,设立华阴市(县级),原华阴县行政区域为县级华阴市行政区域。
1994 17年2月17、渭南地区及县级渭南市撤销,地级设立渭南市,市人民政府设在东风街83号。原渭南地区的华阴、韩城两个县级市,由陕西省直接管辖,渭南市主管。
2065438+2002年5月25日,陕西省政府确认韩城市成为陕西省计划单列市,即“副地级市”,省有关经济计划直接下达韩城市。
2015、10国务院批转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渭南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滑县,设立渭南市华州区,原滑县行政区域为华州区行政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