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用简体字代替繁体字的?

简化字的演变是有历史原因的。20世纪50年代,为了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大力扫除文盲,在工厂、街道、农村到处开办扫盲班。识字和学习文化是那个时期的热潮,但是遇到困难的时候,繁体字很难写,很难认,识字的对象是一大堆一个字都看不懂的成年人。出于这种需要,根据群众的一些书写习惯形成了简化字,这是整个社会的素养和认同。

目前中国大陆使用的简化字于6月28日修订通过,1956+65438。虽然根据使用情况略有变化,但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国大陆使用的标准汉字。1977年公布了第二批简化字方案,在报刊上试行了一段时间后就废止了。

汉字简化的原则和方法;

简化汉字的原则是:“讲而不做”,“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使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化字,只收集、整理和作必要的改动,不擅自造字。“简化字是* * *产党发明的”“简化字是郭沫若等人发明的”之类的笑话,不过是国民党宣传罢了。

简化汉字的方法是以钱在1922中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有七种* * *:

1,使用比绘画简单的古文字。如“从”、“中”、“里”、“无”、“陈”、“韵”等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但有些繁体字写错了(见方《字源与汉字简化》一文)。

2、草书。如“特产”、“东”、“汤”、“乐”、“当”、“买”、“农”、“孙”、“行为”。

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部首。如鸡、观、戏、邓、难、乐、区、岁、罗、刘、齐。

4.只保留原词的特征部分。如声、学、县、医、务、广、文、凿。

5.把原来的形声字换成了简单的音标。如“辽”、“迁徙”、“驿站”、“秩序”、“交通”、“遥远”、“纷扰”、“犹达”、“奇袭”、“保护”。

6、保持原有的单词轮廓。如《乌龟》、《烦恼》、《爱情》。

7.同音字合并成一个简单的单词,不会造成混淆。比如里程的“里”与“里”的组合,面的“面”与面的“面”,皇后的“后”与“后”,以及“忧郁”与“郁郁葱葱”的组合,这些组合不会造成现代汉语中词义的混乱,简化字使用者也从未感到不便。相反,一些没用过简化字的人自然会担心。

有几个常用词特别值得一提:“龟”字在繁体字中将近20笔,就像一只乌龟一只一只画出来一样。难写(我还不知道它正确的笔顺和笔画)难记(我还看不懂繁体字的书,更别说小学生了)。简化后保留了它的轮廓,只剩下七笔。“惆怅”的“惆怅”有多达29种传统笔画!写法极其复杂难记(据说有人在一次汉学会议上写这个字赢得了掌声),简化后换成了“郁郁”和“沉郁”,只有八笔。繁体字“许”多达三十一个,记写法也很费劲。简化后改为形声字,以“口”和“于”为形,便于记忆,而且只有六笔。“全”的繁体字有二十六个,写法比较奇怪。知道了它的词源,你可能不记得它的写法,但只有十一种是简化的。这些都是大家一定要记住的常用词。不知道学繁体字的小学生光是记住这些字就花了多少功夫,而用简体字的小学生却很容易记住。难怪有人对简化字大为不满——他当初的努力白费了。繁体字十几二十笔,简体字平均七八笔,不仅写字快,而且电脑用字也很方便。把一大堆20几个字一个一个的塞进16针的字体里,不混乱恐怕要费一番功夫,所以现在大家用的免费字体都是漂亮的宋体,传统的什么都不是,跟小孩子画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