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频频出现。数一数古代那些神童,童年早慧真的好吗?
郑玄在注释《礼记》时提到“一个成年的孩子,十五岁以上”。顾名思义,当时的孩子是0到15岁之间的孩子,神童是这个年龄段天赋异禀、反应敏捷的孩子。在先秦时期,神童的记录已经出现:在东周,的长子,王子金,聪明和知识。在他辅佐太子的时候,晋国的一位名人师旷遇到了他,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在65,438+05岁时,他谈到了侃侃,这使师旷钦佩他。
作为最神圣的老师,孔子的文化造诣是远远落后的,但是孔子曾经拜一个7岁的孩子为师,就是项橐,被称为“圣人”。孔子在与项橐的一系列问答中被打败,最后谦卑地拜他为师。《圣紫晶》中也有“仲尼过去向项橐学习”的记载,流传至今。
战国时期,秦国左丞相甘茂的孙子甘洛才华横溢,最早进入吕不韦。12岁时,向赵国派遣使节,使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十几座城池。他回来后,被授予上卿的职位,相当于宰相。《史记》称他:“甘洛年幼,却想出奇谋,自称后人。”可惜林中木美,灾难随之而来。同年,甘洛猝死。
虽然当时有很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但是神童这个词并没有被使用。神童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在《华阳国志》对的赞美中,就提到“神童吴,是一个七岁的男孩“宣”。九岁就去世了。”这里的“吴”是指之子杨信,字吴。7岁时,杨信就能给父亲的《宣》出谋划策,帮了不少忙,是第一个被封为“神童”的人。
除了“神童”,“圣童”的称号也出现在史书中。汉朝时,12岁的张堪去长安读书。他“又漂亮又高”,别人称他为“圣童”。当他还是一个卑微的布时,刘秀就表扬了他,在他称帝后,他把一项重要的任务交给了张堪。
东汉也有叫“神童”的例子。后汉书中有记载:“杜安十三入国子监,封为‘神童’。”
杜恩既崇高又雄心勃勃。当时京城权贵推崇人脉,他不为所动。后来担任巴县令,政绩卓著。
我们最熟悉的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的故事。《三国志》记载“五六岁时,已有大人之智”。当时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但官员们无能为力。六岁的曹冲竟然想到了一个利用水的浮力给大象称重的方法。然而,曹冲在13岁时突发疾病去世。
新三国曹冲
宋代蒋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太平盛世多神童”。但是汉末不断的政治斗争确实不符合“圣柞平传”的盛世,但是这种神童现象还是层出不穷,只能说明当时的文化教育水平比较高,神童的出现是一个时代文化进步的标志。
二、神童现象背后的隐忧
神童在某些方面优于常人,往往有更好的未来,但历史上也有很多“钟勇式”的人物。汉末神童康虎,很有才华,但人品不太好,最后很平静地度过了一生。
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几代农民突然看到一个五岁的神童会写诗,不容易。然而,他的父亲贪图眼前利益,忽视了后天的培养,带着钟勇写诗赚钱。方仲永无法逃脱每个人的悲剧。
对儿童性早熟的担忧在三国时期达到了顶峰。“三国志的习俗是嫉妒少年智慧。”看来孩子的早期智慧对家人来说不是福,而是祸。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也是东汉末年的神童。建安十三年因触怒曹操而被杀,加深了士大夫对先贤的忧虑。早期的智慧不一定有好结局,甚至连生命安全都无法保证。诸葛亮也曾经对自己的长子诸葛瞻有过类似的担忧。《三国志》中记载:“我现在八岁,...我觉得还不算太早。”
早智早死似乎是汉代的一对陪衬词,所以有很多悼念死亡的言论。杨雄之子杨信去世后,杨雄哀悼:“无苗而育者,吾家之子也!”曹操在失去爱子曹冲的时候,也写过“如何失败,早死?”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孩子早逝的哀痛。
《新三国》曹冲英年早逝
三,魏晋神童的新形象
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社会上开始盛行思辨思维,一时间涌现出一些早熟的孩子。
在《世说新语》中,有49个关于早期智慧儿童的故事。演讲稿中记载,徐如子9岁时赏月。当时有人说,如果月球上什么都没有,就会异常明亮。徐儒子当场反驳说,不是这样的,就像一个人的眼睛如果没有瞳孔,就什么也看不见。在他11岁的时候,他和名人郭泰交了朋友。当他看到郭的院子里的树被砍伐时,他问为什么。郭泰说,房子的形状就像一个“嘴”,如果在里面种上树,就会“昏昏欲睡”,不吉利!徐儒子回答,不是这样的。这座建筑的形状像一个“嘴”。如果里面只有人,那就不是“囚徒”了。郭泰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没有砍树。
《方正》记载,陈太秋与朋友约定中午出游,但陈太秋在截止日期前抢先了。只有七岁的陈元方正在家里玩,这时他遇到了父亲的朋友,他的朋友来晚了。这位朋友不仅没有因为食言而感到愧疚,反而责怪父亲先离开了他。方圆批评他是一个不可信任和不可理喻的儒家原则的人。他的朋友感到羞愧并道歉,但方圆是“无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