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手表厂的主要产品
7月9日,1955,上海二轻工业局和上海钟表协会成立了手表试制小组,有58人参加。试制单位和人员分别做了零件。大光明钟表厂工程师屈原德研制小钢马,中国钟表厂工程师阮顺发承担主夹板试制。当年9月26日,分散加工的150余个零配件全部集中到申昌钟表行,共组装出18长三针(17钻石)精品马和防水手表,成为中国第一批精品马表。1956年4月,手表试生产集中在江阴路(齐心发条厂仓库),试生产人员逐渐增加到150,简单设备50台。组装、测试、检验都是在一个用隔音板做成的“密封”小房间里进行,材料是国外的伞骨、绣花针、自行车钢丝。那年九月。商标是东方红和平。但零件是根据实样开发的,精度不一。正品手表只有12块,残次品手表58块,报废手表30块,每日走时误差120秒。1957年4月,试制团队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制定出了1070工序的生产加工工艺,绘制了150多张零件图,成为中国第一套自己制作的手表生产工艺文件。从7月1957开始,按照图纸进行试制,共试制了14批3076只手表。
1958年,A581机械表在上海钟表厂正式投产,注册商标为上海牌。当年生产了13600只手表。
1962年2月,上海钟表厂设计出A623A机械日历手表。从这一年开始,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一直戴着这块表,直到他死后遗体火化,人们才从他手上摘下来,由中国人民革命博物馆收藏。
到1965年,上海钟表厂设计开发了591机械自动手表、611机械中型男表、631机械中型男表、A641高级机械男表。改造后,SSIA手表的行驶时间从40小时增加到45小时。1968产量首次突破1万,1970增加到228万,两年翻了一番。在加快SSI产品量产的同时,工厂先后设计开发了SSI/1机械中型男表、SS4H、SS4H-K 19钻机械男表、SS4B 19钻机械日历男表、SS2C 29钻机械自动男表、SS4C 24钻机械自动日历男表、SS6P机械自动日历男表。1972年,工厂将SSI慢摆表改进为SSIK快摆表,摆频由每小时18000次提高到21600次,使实际日差由45秒降低到30秒,达到轻工业部颁布的一等表水平。从1969到1973,上海手表二厂和上海手表三厂先后生产SSI解放牌、湖光牌、石海牌机械表。
1969年4月,上海秒表厂首次生产出偏心结构的SMIA钻石机械表。
1972年,第一批以宝石花命名的统一机芯ZSE机械表在上海第二钟表厂试制成功,走时精度每日误差不超过正负30秒,达到轻工业部颁布的一等表水平。1974 65438+10月,ZSH上海牌统一机芯机械男表在上海钟表厂投产,先后设计开发了ZJH机械中号表、19 ZSH/1机械日历男表、25 ZSH机械自动男表,形成产品系列。
1982 65438+10月,为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不同要求,上海表业公司组织上海手表厂、上海钻石手表厂、上海钟表研究所共同设计了一款25.6毫米薄款手表。机芯厚度3.75 mm(统一机芯厚度4.32 mm),每日误差正负25秒,填补了国内轻薄手表的空白。1986,上海牌25.6 mm薄款手表获国家银奖。到1990年,上海钟表业共生产统一机芯机械表6702万只,25.6毫米薄型表337万只。
2.女式手表
1959年,上海手表厂用A581机械男表机芯组装了第一批女表。1965年,该厂自行设计了上海牌机械女表,填补了国内空白。1974年设计了SSA5机械女表,每日误差正负45秒,表径20.3mm..1970年3月,上海第三手表厂改为生产20.3 mm女童手表,使用上海牌商标,当年完成手表5.4万只。次年7月,工厂自行设计了X3IB上海机械日历女表。
1984年9月,上海手表厂同步开发19.4 mm NBSH单机和日历女式手表,扩大了颜色种类。1984 10,上海钻石手表厂设计出国内最薄机芯19.4 mm的机械女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女表的装饰要求也在不断提高。1982年5月,上海钟表二厂、三厂研制出国内首款17.2mm ESE宝石花牌和机芯最小的S3-2、S3-2B海达、上海机械日历女表。1990年生产了381.5267万个女性表情,占全行业机械表的36.1.1%。
到1990,上海的钟表行业已经生产了4066万只机械表。电子表一般按照结构形式和发明发展顺序分为“四代”。上海表业先后开发出第一代游丝电子表、第二代音叉电子表、第三代指针式石英电子表、第四代数显石英电子表。第一代和第二代开发成功后,随着技术的进步,被第三代电子表取代。第四代石英电子表虽然一开始很受欢迎,但是因为不受消费者欢迎而逐渐被淘汰,只有第三代电子表在市场上持续了很长时间。
国内最早开发第三代电子表的是上海钟表元件厂。1972年初,生产出第一块机芯外安装电子元件和4节5号电池的样品表。在1974的最后,开发了16级分频电路。到1984,共开发生产4177,注册商标为金星牌。为了使工厂能够专心生产电子表部件,金星牌三代电子表于1965年2月停止生产。
1977年9月,上海钟表二厂开始研制第三代电子表。1983生产的DSE3第三代电子表,机芯直径19.4 mm,轮排厚度2.56 mm,符合轻薄的要求。1987年,该厂研制成功了单片日历定位装置DBSE3的第三代电子表,并获得了专利申请。1987 65438+10月,在上海钟表元件二厂的协助下,第三代电子表DSE4研制成功。该厂设计的12-edge全黑男表、黑珍珠时尚女表、情侣表上市后很受欢迎。1989年,工厂设计了高级k金手表和永不磨损表壳,填补了国内空白。到1990年,上海钟表二厂生产第三代模拟石英电子表353.9万只。
1985年9月,上海钟表厂设计出6×8独立日历的第三代电子表。1987上市10万块,次年完成101500块,是行业内第一次突破第三代电子表10万块的年产量。在加速量产的同时,工厂还密切关注新产品的开发。1988,10年6月,第三代电子表DSH15研制成功,成为国内第三代模拟石英电子表系列中最薄的手表,并于1990年6月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该厂研发的第三代电子表DSH14A,注重机芯设计与外观设计的融合,新颖典雅,轻薄性强。在上海钟表元件厂的积极配合下,在国内首次采用最薄的直径为0.60× 0.17× 1.5mm的红宝石轴承,达到德国DIN8326钟表标准的国际先进水平。
1979 ~ 1990期间,上海钟表业生产电子表1223438+0885万只。65438-0990年,全行业生产电子表340万只,占上海手表总产量的22.45%,占全国电子表总产量的33.5%,居全国首位。1959年3月,金盛钟表厂研制成功钻石机械秒表,指针刻度为1/10秒。到1961,一共生产了20325个。后来又发展出65,438+00系列品种,指数标度为65,438+0/65,438+000秒,65,438+0/50秒,65,438+0/5秒。1964年,该厂为海军提供军用计时仪器用ms 1和MS2S双指针秒表。1968年,工厂更名为上海秒表厂,继续研制型号为511—516的国防科技专用秒表。
1980年,上海秒表厂研制出双手柄机械秒表,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后,钻石秒表一直被用作中国发射的通信卫星的时间指示仪器。到1990,累计生产钻石秒表1438+00000。从1988,产品出口东南亚,从1989进入美国市场。到1990,共出口245535。
1980 65438+2月,上海钟表五厂研制出金鸟牌应时电子秒表10000。从1983开始,金鸟秒表在第五届全运会、第一届青运会、第六届全运会中作为计时工具使用。1986 10,该厂研制成功JD-2电子秒表,具有多段计时和记忆功能。经中国田径协会审查,批准用于全国性比赛。1990年2月,上海钟表五厂研制的ID-3电子秒表成功。经亚运会自行车赛裁判试用,其功能、性能和计时精度均达到国际上80年代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1958年4月,中国第一块钻石机械表在金盛钟表厂(现钻石手表厂)生产出来。
1984 165438+10月,上海秒表厂(原大光明钟表厂)先后开发生产钻石牌MG-1J机械壁表、统一机芯壁表、镂空机械壁表。到1990,累计产量为69140。
五、座钟
民国二年(1913),李梅花钟表厂开始生产台钟,年产量88只,13年达到636只。12期间累计产量6163。民国20年和民国21年,长明电器公司和德安钟表厂先后生产出长明牌和双箭牌台钟。
民国二十九年1月,中国钟厂首创15屋顶钟。民国32年,昌明钟表厂推出36牌18天台钟。第二年65438年6月+10月,中国钟表厂阮顺发研制出离开后21天的座钟,后夹板上刻有“阮式”符号。民国33年,阮还设计开发了一种高档座钟,可以通过刻字演奏威斯敏斯特教堂的音乐。上世纪50年代,中国钟厂生产的双龙立式玻璃门钟,两个龙柱,中间嵌一颗大珍珠,深受农村消费者的喜爱。1960年全国统一机芯设计成功,所有零件均按图纸生产,提高了零件加工精度,将15天台钟累计走时误差从5分钟降低到3分钟。1964 65438+10月,中国钟表厂成功研制出连续运行31天的摆钟,每日误差仅在30秒以内。“文革”期间,三五牌传统的“龙”、“凤”图案受到批判,生产受到冲击,产品质量下降。1980年,中国钟表厂以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黄杨木雕刻工艺装饰,钟壳底座加入840飞机座钟,荣获国际博览会优秀展品奖。传统三五牌座钟获国家银奖。1982三五牌台钟年产量达433293只,创历史新高。后来由于传统三五品牌的台钟款式过时,消费观念的改变,已经不是婚房里的必需品,产品的销售由平稳转为低迷。1988的销量下降到68000,只有上一年的1/6。次年6月,销量降至2500辆。1990只卖出了51。至此,传统的三五牌台钟全部停止内销,专门做出口生意。2008年5月,首批两个新款14300台钟出口美国,创汇217700美元。27年7月(1938),金盛实业有限公司成为上海第一家生产闹钟的企业。刚开始日产量30 ~ 40,以钻石为品牌,主要销往东南亚等地。
28年,昌明钟表厂开始生产昌明牌单铃闹钟。35 ~ 36年,远东钟表厂和市民钟表厂分别生产了机车和马蹄形闹钟。到上海解放前夕,共有四家闹钟制造厂,员工200多人,年产量30952只。新中国成立后,闹钟成为农村、工厂、部队、家庭广泛使用的计时工具,使闹钟厂发展迅速,1952年产量70500只。1952 ~ 1953年新开亨德利钟厂、亨德利钟厂、大光明钟厂、东方钟厂。1956原来生产台钟的上海钟表厂并入远东钟表厂生产闹钟。1957年,全行业闹钟产量猛增,首次突破654.38+0万只大关,年产量654.38+0.2042万只。
1958年,大光明钟表厂量产长三针钟闹钟,日产量850只。当年9月,远东钟表厂研制出能奏出“采茶捉蝶”曲调的长三针音乐闹钟。随后,上海钟表厂设计出全国第一只长三针倪统一机芯闹钟1960,生产1910500,占当年全市闹钟产量424.6万只的44.99%。NI统一机芯闹钟走时误差每昼夜小于1分钟,质量达到6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1964年设计开发了“双闹铃”闹钟,有7秒的温柔预闹铃,之后是13秒。它特别适合老年人和病人。童趣的鸡身活动闹钟也是这家工厂首创的。鸡身印在纸质钟面上,配上可活动的鸡头。跑步运动带动鸡头每秒啄一次,形象生动,深受国内外市场好评。后来又开发出了具有双动乒乓球、熊猫、米老鼠、杂技、猫头鹰、金鱼形象的闹钟,形成了一系列活跃的产品。1974年,上海钟表厂首创了可以显示日历的闹钟,1981年推出了可以同时显示日历和周历的闹钟,填补了国内闹钟行业的一项空白。1988该产品获得国家银奖。
此外,比普通闹钟机芯更精准的8天15机械闹钟,由大光明钟表厂于1959年率先研发。1964年,北高中厂开发了8天15钻孔日历闹钟,之后又开发了1天15钻孔行程闹钟。1965长明钟表厂打造的1天3钻旅行闹钟。1979,上海钟表厂研发出一款精品马闹钟,7天累计误差4分钟。
从1.949年到1.990年的41年间,上海钟表业共生产机械闹钟1.41.9767万只,占上海钟表产量的78.85%。19年,上海大华仪器厂从美国进口机芯组装电钟,是中国最早的电钟生产厂家。
民国24年,百老汇电器公司(后更名为中国标准钟厂)生产标准牌电钟,机芯从日本订购,但因八·一三战争工厂关闭。民国25年,中国雅普尔灯泡厂制造电钟,远销南洋、澳洲等地。2008年7月,金盛实业有限公司一天生产20只钻石电钟,大部分销往国外。民国34年,中国1地球牌电钟,复工后由中国标准电钟厂研制成功。1956年,中国科学仪器厂(原中国标准电钟厂)更名为中华电钟厂,年产电钟16000只,1960年电钟24万只。1961年国家压缩集团购买力滞销,产量锐减。后来由于国内电网周转不稳,不允许出行。当时应时的电子钟在国外兴起,电钟的销售陷入困境。1981年底,由于国内外贸易部门拒绝订货,交流时钟生产停止。
从1952到1990这38年间,上海的钟表业共生产了1934839只电钟。
2.半导体时钟
中国晶体管和半导体电子管时钟的发展始于60年代中期。1965年初,中国钟表厂研制成功半导体钟表,填补了国内钟表行业的一项空白,年市场3000只。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家工厂的半导体钟表生产陷入停顿。
1965 165438+10月,上海第四钟表厂研制出晶体管时钟。1969年,研制生产了单组带游丝摆锤的晶体管钟。自1974以来,先后开发生产马蹄形钟控收音机闹钟、双波段收音机闹钟、JSN-1两用收音机日历闹钟、B-841便携式收音机闹钟。
从1965到1990,上海钟表行业共生产了8615000只半导体和晶体管钟表。
3.应时电子钟
应时电子闹钟的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上海第四钟表厂和上海钟表研究所研制成功ZSZ指针应时电子闹钟,日误差10秒。而且利用它的机芯还进一步开发了插屏、立式闹钟、台式闹钟等40多种颜色。
1982年,中国钟表厂完成了装饰摆式石英钟的设计,并进一步研制出一种用于音乐报时和报纸刻字的石英钟。后来,应时发明了旅行闹钟。上海钟表厂于1983年开发的GD、GC、GB钻石石英钟系列,具有制造噪音、悬挂、扭摆、刻音乐、报时等多种功能。1984年2月,上海电钟厂研制成功体现唐代民族特色的GD-34同步整体应时摆钟,走时精度为15秒。该厂研制生产的方向盘指针可移动的应时电子钟,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以红木为方向盘,锚为船用件,景泰蓝为古代海船钟面装饰,并利用其装饰件即方向盘和铁锚来阻挡噪音,设计新颖独特,获国家专利。1990研制成功的刻面石英钟,利用锥形表上的三个环形钟面和三组时针、分针,可以多方面指示时间,具有实用和观赏功能。这是中国第一个,它的形状获得了国家专利。
20世纪80年代,上海电钟厂生产的12寸应时挂钟研制成功并投产,是我国第一座太阳能石英钟和指针式世界钟,上海电钟厂和上海电子钟厂研制的填补国内空白的959型大转盘双日历石英钟,中国钟表厂研制的各种应时挂钟,上海钟表厂研制的可自动翻年、月、日、周和时间周期的QG9型挂钟。
从1968到1990这23年间,上海的钟表行业共生产了136813000只电子钟。它最初是由李梅花工厂生产的。民国3年生产7套,民国12年生产24套。
1959,中国钟表厂为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和上海厅精制了两座豪华落地钟。1974 65438+2月,又为人民大会堂提炼了三个。钟面上的数字用象牙雕刻,主要部件镀金,机芯自动上弦,刻有自动音乐报。每日误差在2秒以内。1984中国钟表厂生产的1.3m、1.8m E型和现代15天落地钟,款式典雅大方,深受广东消费者的喜爱。到1988年,它已经生产了1000台。1.大钟楼钟
我国车站、港口、建筑用大型塔钟的制作始于民国年间(1918)。李梅花钟厂曾为奉天咨议局、吴淞中华书院、奉天工艺局、上海综合图书公司制造了四台40-60寸钟。到14年度,已生产336台104台,包括杭州沪杭甬站、浙江武星综合部、上海电话局、北京中国饭店。1959年,高比钟厂为新建的北京站制作了大型塔钟,1968年9月,更换为中国钟厂制作的大型塔钟。新型塔钟具有自动控制灯光、报刻、定时播放音乐等功能。从1974到65438+2月,中国钟厂正式形成了TA型大塔钟系列,钟面直径2-6米。塔钟由母钟驱动,每日误差小于1秒,可听范围为5平方公里。塔钟结构具有抗12以上强台风和零下30度冰冻的特点。1975年,中国钟表厂还为坦桑尼亚火车站成功研制出六回路主从钟,并安装在坦赞铁路沿线车站。1978 10根据周恩来总理生前的指示,该厂为北京电报大楼设计制造了一座大型塔钟,以取代原来的进口塔钟。1985年,上海钟表厂首创GA塔钟,具有计时、开启、照明、断电、自动时间跟踪、音乐刻字、敲钟等功能。1987年,工厂为上海新火车站建造了一座塔钟。1988年为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世界电视节设计制造了专用塔钟,可以定时播放电视节的歌曲。
2.主时钟
50年代初,高贝钟表厂设计制造了电磁储能主钟和单脉冲控制从钟。1968 10,市场急需主钟,高贝钟厂主钟的生产交给了中国钟厂。1964年初,中国钟表厂为北京地铁站设计的主钟投入试用。1971年,该厂与上海无线电十四厂合作,研制出日误差小于2秒的SM-1应时主钟,安装在我国第一艘万吨客货船“长征”号上。此后,又制造了一批,安装在“风光号”、“风云号”、“长山号”、“长津号”、“常秀号”客轮上。1982年底,上海电钟厂研制出6台SM-10应时主钟,安装在上海造船厂为联邦德国建造的4艘货轮上。经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测试,60天走时误差仅为1.5秒。
3.定时开关时钟
1956 65438+2月,中国钟表厂阮顺发发明了505只航道自动开关钟,全部安装在长江航线上,改变了人工熄灭航道灯塔的落后操作。后来定时开关时钟取代了路灯的手动开关。1956年,中华电钟厂设计制造了一台交流产品钟,用一只表来反映设备运转的小时数,使机器设备得到可靠的维护。为满足水利、电力部门对分时电度表和电力仪表配套的需要,上海电钟厂生产了1981 ~ 1988共47.68万只定时开关钟。1987年5月,上海钟表研究所设计制造了CXZ-2A和CXZ-2B可编程时间控制器,采用先进的微处理技术,硬件少,成本低,具有报时和刻字功能。钻石牌DXT2 5分钟脱水定时器,由上海钟表厂于1981研制,已用于上海洗衣机总厂(水仙牌)和上海三菱电器厂的电动洗衣机,替代日本进口的定时器。1982年开发了15分钟的洗涤定时器。1984年3月,上海钟表七厂为华盛电风扇厂开发了从1分钟到180分钟的金陵牌定时器系列。
4.天文钟
1957年,中国钟表厂与上海天文台合作,研制出两座高精度天文钟和雪松钟。在真空、恒温、减震条件下,走时精度达到0.001秒/天,为徐家汇天文台提供了准确的报时信号,填补了国内空白。1965655438+00,上海第一表带厂和上海钟表厂联合研制了三台应时船用天文钟。1973年,上海电钟厂为上海天文台研制生产了42套“903”工程配套项目氢脉泽(时间误差为30年1秒)。同时为军工和科研系统提供536套。
5.航空时钟
上海手表厂于1960年3月研制出“301”航空钟。1964 65438+10月16,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301”航空钟准确指示爆炸时间。1967年7月,该厂为我国飞机制造业研制了250O套“307”定时器。从1982开始的32年间,上海钟表厂先后生产了“105”快艇钟、钟式爆炸引信和机械保险装置、“317”定时器、“017”脉冲数字化仪,为国防工业建设做出了贡献。
此外,上海钟表业还先后开发生产了特种钟表:汽车钟、多功能运动钟、国防科研钟、地震测钟、无线电报时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