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木偶戏起源于何时?

中国的木偶艺术历史悠久。据许多学者专家考证,中国的木偶艺术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至少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唐代端安节《乐府杂记》中的《傀儡》一文写道:“自古以来就有汉祖在平城被莫顿所围,而在城的另一边,就是莫顿的妻子阏氏...陈平参观得知,阏氏是嫉妒,就是他做木偶和运输器官跳舞的秋天。当阏氏看到这个,他说他是一个陌生人。他担心他的城市,他会采取一个妓女在皮疹,所以他从军队退休...后来一家人变成了一出戏。”

泉州被誉为“戏曲之乡”、“木偶之城”、“南音之都”。泉州自古就有相公爷跳棚的唱段:“...问问人造的木偶,陈平先生什么时候做的……”

相传唐末王入闽时,布袋戏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经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泉州木偶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段和杂技表演的“耍木偶”形式,可以演出大型历史剧。

到了清代道光、咸丰时期,木偶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艺人们根据木莲、西游记、神仙的特点,创作了大量的彩绘脸谱和鬼脸。同时改进了可移动头像,让木偶前进了一大步。

泉州木偶戏的分类

泉州木偶戏分为两种:手掌中的木偶戏和提线木偶。

1,掌中木偶戏。

掌中木偶戏,民间俗称“布袋戏”,自明清以来在闽南民间流传数百年。它把小木偶头和木偶的衣服连在一起,就像一个开口向下的布袋。表演时,艺术家把手伸进布袋状的衣服里,食指伸进木偶头腔里,拇指和三根手指伸进左右袖子里。他用灵活的手指生动地表演了各种木偶角色,他的代表作包括《大明府》和《雷万春打老虎》等传统戏剧。

掌中木偶戏,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它可以把木偶放在手指里,在手中操纵。至于为什么又叫“木偶戏”?相传有多种说法:有人说,从前,木偶戏是从一个地方演出到另一个地方。艺人把布偶放在布袋里便于携带,因此得名。有人认为木偶的衣服像布袋一样是方的。另一种说法是:表演木偶戏时,舞台幕布下一般有布袋,上面有竹竿,上面有木偶,故名“木偶戏”。真正的起源已经很难找到了,只有野史的一些记载,一个掌管长期福利的官员。

木偶戏木偶戏可能是从唐代的木偶戏演变而来的。相传明代嘉靖年间,晋江书生梁由街头评书发展到“隔帘传情”。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泉州有一位名叫梁明·林兵的书生,屡试不爽。这一年,他去省会福州再试一次,并向卜瑜询问九里龚贤寺的情况。那天晚上,他梦见龚贤握着他的手,写下了“名声在他的手心”几个字。当梁醒来时,他以为神的指示意味着“精通”和“易”。没想到,梁秀才又掉进了孙山。他以为神灵在戏弄他,于是断绝了官念,以自己的文史知识为素材,在村里讲故事谋生。有一天,他偶然看到木偶戏的表演,一点点觉得自己在雕刻自己的木偶,用手掌代替了线的操作,木偶操作更加灵活。梁于是根据《毕正史·野史》的记载编戏,在各村之间表演,以表达自己的不满。但秀才脸皮薄,就以“隔着帘子显过去”的形式表演,也就是隔着帘子用表演讲故事。没想到,这引起了轰动,让他名扬四海。因木偶戏于掌中,称之为“掌中戏”,梁体会到了神仙所表现的“掌中功名”的含义,即俗称的“布”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如今,祖国国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掌中木偶戏在其发源地泉州晋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而晋江木偶剧团也以其独特的风格享誉海内外艺术界。该团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发掘和继承传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十分重视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不墨守成规,不循旧规,大胆探索,不断为朴素的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在2002年福建省21999和21、22届戏剧展演中获得优秀戏剧奖和九项大奖;其中,Wuli长虹还获得了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三届百花文学奖、文化部第九届全国文华新节目奖。

2.布偶木偶秀。

提线木偶在古代被称为“吊丝木偶”、“吊丝木偶”、“线戏”、“弦丝木偶”,顾名思义,来源于它所操作的弦。

过去,闽南人经常邀请木偶戏来庆祝吉祥事件,所以木偶戏也被称为“嘉里戏”。

每个木偶都有16根弦,最多的时候有30多根。艺术家在幕后操纵表演,让没有生命的木偶吸收他们的思想感情,从而表演出许多生动精彩的故事。是“转眼开千里,古今事业一夕。”阿清学者蔡鸿儒在《金水录》中说:“木偶,木偶,以及今天的戏剧习俗...权人最擅长此术。”

清末民初,素有“礼学才子”之称的林在当时反帝思潮的影响下,曾与书生杨秀梅创作过《说岳》《水浒传》等联戏,从而摆脱了木偶戏,只服务于婚丧喜庆的圈子。林、连等人也创造和提高了许多表演艺术技巧。如拔剑、插剑、打蛇、舞伞、织布、打钹等。,大大丰富了木偶戏的表演艺术。

泉州木偶传统剧目有700多部,全部以手抄本的形式代代相传。其中有些剧种,比如《陶都》,对于中国其他剧种来说还是不多见的。

泉州布袋戏经过数百年的传承,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而成熟的表演法规、表演“行规”、偶像制作技法、丰富的剧目和独特的戏剧音乐——“木偶调”。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各类布袋戏中,泉州布袋戏是唯一一个拥有自己的音乐剧“布袋戏调”的布袋戏。《木偶调》浑厚、质朴、粗犷、高亢,至今仍保留着300多首曲牌的旋律曲调。

泉州木偶的表演难度很大,每个木偶形象都有16到30多根细长的弦。历代艺术家凭借其精湛的传统线条规则和娴熟的表演技巧,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体现了泉州木偶精致、生动、传神的艺术特色。

近年来,泉州布袋戏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造了以提线木偶表演为主,将木偶与掌中木偶相结合的新颖表演形式,受到了中外观众的欢迎。

泉州木偶形象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和粉彩工艺,独具匠心。泉州木偶头轮廓清晰,线条精炼。它继承了唐宋时期的雕刻和绘画风格。在师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更注重夸张变形,尤其注重个性和表现力。是享誉海内外的民间工艺瑰宝。

泉州木偶戏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木偶艺术历史悠久,至今仍在泉州流行。泉州、晋江、惠安等专业木偶剧团以其精彩、细腻、生动、逼真的表演享誉海内外,充满独特的艺术魅力。

1960年,由晋江木偶表演艺术家李伯芬、漳州木偶大师杨胜、陈南天组成的中国木偶艺术团参加罗马尼亚国际木偶节,演出《大明府》、《雷万春打虎》,获首届表演奖和金奖。1979年,泉州木偶剧团赴京参加建国三十周年庆典演出《火焰山》,获一等奖。65438-0980年,晋江木偶剧团创作的《白龙公主》参加全国话剧演出,获得文化部表彰。65438-0988年,著名木偶艺术家黄一雀携《如何训练猴子》等三部精彩剧目赴日本参加国际木偶节,大获成功,好评如潮...

如今,泉州已经举办了五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每届“国际木偶节”都有众多国内外木偶表演团体齐聚泉州,表演交流优秀木偶节目,使“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成为一项大型多边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多位参加展览交流的外国艺术家赞叹道:“我们游遍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却从未见过像泉州这样精彩的木偶戏。泉州不愧是木偶之城!”“真正的东方古典艺术!”……

我们深信,在泉州布袋戏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的关心和支持下,泉州布袋戏一定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从而将这一古老的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这座艺术奇葩更加绚丽多彩,更加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