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英租界的历史
1856之前,广州传统外贸区位于十三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中国群众焚烧。英法占领广州后,选择13号线附近的珠江小沙洲进行人工填海沙面岛,并按出资比例将其西部的4/5划为广州英租界,面积约264亩。1861年,中英签订租约。东邻的广州法租界,面积不大;北面的沙吉勇与中国边境分开,有一座桥与中国边境相连。
后半个世纪,英法在沙面岛获得诸多特权,大量政府相关机构和企业迁入。各大领事馆、政治和金融机构都在这里建立,附近的中国人长期受到不公平待遇。沙面岛成为中国乃至周边国家民族解放运动抗议和攻击的目标。比如上世纪60年代,广州市民多次反殖民,越南革命家范洪泰炸了沙面的法国领事馆。1942年,日本将对英宣战后占领的沙面英租界交给亲日派汪精卫政权。1943年,法国维希政权退出法租界,移交给汪精卫政权。同年,坚持抗日的重庆国民政府与英国单独签约,收回英租界。二战结束后,新成立的法国戴高乐政府正式宣布将沙面法租界归还中华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