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代史看中国现代化的转型

1,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是在被迫中断自身历史发展进程时开始的。

自1840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被动转型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在前人的经验教训中不断进步。但这种被动应对的影响,凸显出心理准备、理论准备、社会准备不足的诸多问题,难免跌跌撞撞向前,陷入梦想与迷茫的双重焦虑。

2.改革开放由此奠定了“现代化转型”的历史地位,其显著特征就是这种自主性。

历史进入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先后经历了辛亥革命结束两千多年的帝制、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等重大转折,开启了新的历史时期全新的自主转型。

3.20多年的改革开放证明了“现代化转型”的正确性。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这种自主性必然需要在“摸着石头过河”、“杀出一条血路”的探索中另辟蹊径。

那么,进入新世纪后,改革开放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为当代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心理、理论和社会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持续了十年的“现代化转型”,其自主性和应对性已今非昔比,前瞻性、科学性和规律性日益凸显。

扩展数据:

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的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的社会氛围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出国,或留学经商,或旅游购物,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直接的了解。这当然是好事。但是也有很多人觉得国外也就那么多,自己也渐渐有了优越感和自豪感。

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在政府大力投资下,保持了8%的经济增长率。在一些人看来,发达国家都深陷泥潭,而中国却一枝独秀。于是,一种自我排斥、傲慢自大的社会氛围逐渐蔓延。

一些人用言语贬低“西方方式”,用言语赞美现状,回避谈论现实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甚至反对进一步改革。

中国经济正在崛起,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另一方面,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型问题。只有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才能清楚地看到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只有从世界的视角审视中国的变革,才能准确理解中国未来的道路。

人民网-续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十年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