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用金银做货币?
经过多年的自然淘汰,在大多数社会中,作为货币使用的商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使用金属货币的好处是其制造需要人力,不能从自然界大量获取,也容易保存。难以冶炼的稀有金、银和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使用铁货币。早期的金属货币体积庞大,需要用试金石检验其成色,同时进行称重。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建立了更加复杂和先进的货币体系。古希腊、罗马和波斯的人们铸造了重量和颜色统一的硬币。这样在用钱的时候,称重验色无疑方便很多。这些硬币印有国王或皇帝的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章图案以避免伪造。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是商代的铜壳。商朝在中国历史上也被称为青铜时代。当时发达的青铜冶炼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贸易活动的增加。于是,当时流传最广的贝币,因为来源不稳定,不便于交易,于是人们寻找更合适的货币材料,自然集中到青铜上,青铜币就应运而生了。但这种用青铜制作的金属货币制作非常粗糙,设计简单,形状不固定,没有使用单位,没有达到市场上广泛使用的水平。因为它的形状很像作为货币的贝壳币,所以大多数人叫它铜壳。根据考古材料分析,铜壳产生后,金币与壳币同时流通。到了春秋中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货币形式,即鎏金铜壳,在普通铜钱的表面包裹一层薄薄的金,既华贵又耐磨。铜壳不仅是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金银西方国家的主币是金币和银币,辅币是铜和铜合金。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量逐渐增加。到了15世纪,经济发达的佛兰德斯和意大利北部各州出现了通货紧缩恐慌。从16世纪开始,来自美洲的大量金银通过西班牙流入欧洲,挽救了欧洲货币体系,为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起步条件。纸币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在使用中也显示出不便。大额交易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币,其重量和体积都令人讨厌。金属货币的使用会有磨损。据不完全统计,自从人类将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经有超过2万吨的黄金在造币厂,或者在人们的手中,钱袋里,衣服口袋里被磨损。于是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宋代的中国四川。编辑这一段的货币本位原来的纸币是以黄金为本位的,可以和黄金自由兑换,两者可以同时流通,纸币的发行量比较小。到19年底,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和发展,于是纸币逐渐成为流通的主要货币,但他们仍然有黄金作为发行的保障。这种货币体系被称为“金本位制”。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货币的基本单位是定量白银规定的货币本位制。在货币史上,白银充当本位货币的时间早于黄金。但是,作为货币商品,黄金远远好于白银。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银本位制首先过渡到金银本位制,19世纪20年代后被金本位制取代。到19年底,随着白银采铸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白银价值不断降低,金银价格波动较大,影响了经济发展。除了中国,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银本位制。只有墨西哥、日本和印度仍保持银本位制。黄金和白银都以货币单位为基础的标准被称为多重标准。多重本位制的实施实际上是金本位制和银本位制的同时实施。双本位的好处在于,由于货币单位是以两种贵金属为基础的,所以双本位货币的价值比金本位或银本位货币更稳定。如果金价上涨,回收标准的变化小于金本位的变化;如果银价上涨,回收标准的变化小于银价标准的变化。双标的主要问题是有时变成金本位,有时变成银本位,很难起到双标的作用。双金属本位,又称金银本位,是指同时使用黄金和白银两种特定的硬币作为功能货币,并对其货币进行比较的一种货币制度。它的对称性是单一标准,即银本位或金本位。英、美、法等国在建立金本位制之前的18 ~ 19世纪长期采用多元金本位制。非现金本位制不以贵金属作为货币单位的基础,纸币不兑换贵金属的标准称为非现金本位制,也称信用本位制。根据这一标准体系,人们可以将一种纸币兑换成另一种,但不能兑换贵金属。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金本位或银本位条件下,一国的货币供给取决于其贵金属存量,而贵金属存量又取决于贵金属的勘探和开采,因此货币供给不能满足经济变化和发展的需要。但是,在非交换本位条件下,政府可以决定货币供应量。所以,不兑现标准制度,对政府调节经济更有利。面值100元的纸币本位也叫“自由本位”。以国家发行的纸币为标准货币的货币体系。其特点是国家不规定纸币的含金量,也不允许纸币与金(银)兑换。纸币作为主要货币流通,具有无限的法律赔偿能力;同时,国家也发行了少量金属币作为二次币,但二次币的价值与用来铸造它的金属商品的价值无关。由于发行纸币是国家的特权,央行国有化后,国家委托央行发行纸币。中央银行通过信贷程序发行纸币,所以纸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货币。由于这种货币制度不与黄金挂钩,纸币的流通一般由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国家要对其实行严格的管理,所以也叫“有管理的货币制度”。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货币体系都是基于纸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