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王祠历史小报

福州市福州市

中国,福建省的省会。简称荣成,别名三山。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弗莱铁路的终点站。辖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和平潭6个县。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约654.38+0.3万。归侨、侨眷较多,主要有汉族、畲族、满族、回族、苗族。汉初闽越都城为“邺城”。西汉时设叶县。东汉改称后官郡。隋改原丰县为岷县,为建安县。唐朝设在福建,后改为福州。五代时改为长乐府,为福建都城。宋建了一个路政署。元朝末年后,为福建省会。闽侯县位于1912,福州市区位于1946。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南部为福州盆地大部。温泉在城市中广泛分布,被称为温泉城。年平均气温19.6℃,月平均气温10.5℃,7月平均气温28.7℃,年降水量1342.5毫米,无霜期326天。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季经常遭受热带风暴(台风)袭击。有闽江、西湖等江河湖泊。扩建后的马尾港与世界20多个港口通航,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年吞吐量500万吨。有12所高等院校和35所中等专业学校。1984年被列为中国沿海14对外开放口岸城市之一。1985,马尾被列为经济技术开发区。矿物有叶蜡石、硅砂、明矾、高岭土、花岗岩等。郊区出产大米、红薯、小麦、茶叶、蔬菜、油菜籽等。工业主要是轻工业、手工业、机械制造和基础化学工业。1992 GDP是15亿元。

有52处遗址被列为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比如中国江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华林寺大殿,建于964年;建于906年,被誉为世界四大著名古迹之一。李摩崖石刻:闽侯县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遗址等。主要景点有鼓山、吴山、虞山、西禅寺、王敏庙、林则徐祖庙和西湖公园。

基本概况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福建省的省会。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 ~ 20℃,年降水量900 ~ 2100 mm,平均日照时数1700 ~ 1980小时。全市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辖5区2市6县1经济区,总人口660万,其中市区243万。福州盛产龙眼、荔枝、橄榄、柑橘、花卉、食用菌等。寿山石和温泉久负盛名。主要矿产资源有叶蜡石、石英砂、花岗岩、高岭土、明矾石等。主要旅游资源有鼓山、西湖、华林寺等旅游景点。

经济和社会评论

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5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财政总收入达到6543.8+067.6亿元,增长2654.38+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71亿元,增长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54.38+0.426亿元,增长23.654.38+0%。实际利用外资6543.8美元+3.6亿美元,增长654.38+05.8%。出口总额达到86.67亿美元,增长7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0.38亿元,增长18.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5%。工业总产值达到2289亿元,增长18.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670.9亿元,增长25.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69.97亿元,增长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6元,增长13%,扣除价格因素,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15元,增长9.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7‰。

实施项目驱动战略

2004年安排了160个在建重点项目、计划新开工重点项目、预备重点项目和前期重点项目,总投资119994万元。其中,2003年结转和续建的46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5.67亿元。京福高速福州段、闽侯闽江大桥、洋屿泰尼码头、二环路三期、火车站站房改造、浮法玻璃一期、金山生活区三期、金山文体中心二期、肺科医院扩建等22个市级重点项目年内完成或基本完成。56个规划新重点项目年度投资51.1.5亿元,开工率达60.7%。文赋铁路福州段、海湾大桥及接线工程、浦上大桥、松下港区康宏码头、华清发动机、华英TFT-LCM项目、福州软件园三期、福山工业集中区福湾、金山生活区七期、福州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八一七路横街旧房改造、福州大学软件学院等34个项目正式或部分开工。

福州为什么被称为福州?

福州的起源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秦位于闽中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闽越王在此无都,称东野,武帝后为叶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属建安郡。金太康三年(282),建安县设金安郡,元康元年(291)归扬州、江州。宋初辖后关、元丰、晋安、罗江、马文五县。太史四年(465)改为金平县,齐建元二年(480)改名为晋安县。建安(502-519)划归南安郡。平六年(525),属东扬州,陈永定。隋开帝九年(589)改泉州,大业三年(607)废州,改建安郡,领福建、建安、南安、陇西四郡,治所为闽郡。唐武德元年(618),改郡为建州;六年(623年),改称泉州;八年(625)改称丰州,置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又称泉州,属岭南道;景云二年(711),改为周敏。唐朝末年,土地归王民所有。五代梁开平三年(909),王为闽王。福建长兴四年(933),福建王称帝,改福州为长乐府,取14郡,福建天德二年(944),顺昌分封,三年(945)死于福建,属南唐,汉甘祐五代元年(948),土地归吴越,称为福州大军。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名为福州魏武军,隶属两广西南道。第六年(981),由闽郡分出淮安郡,雍熙二年(985),属福建道。景炎元年(1276),端宗设在此,改福安府。元代称为福州路,通福建后关、淮安、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9县,福清、福宁2州,属福建省。明洪武元年(1368),福州路改为福州府,隶属福建公共事务部,领福建、后关、淮安、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福清六县至10。万历八年(1580),淮安郡并入后关。清顺治三年(1646),还是福建府府,领导县还在。雍正十二年(1734),古田县加平南县。1912废府设置为东路(1914改为闽海路),主导闽侯、长乐、古田、屏南、闽清、永泰、连江、罗源、福清、平潭、宁德、霞浦、福鼎、福安。1925废弃道路。1933 165438+10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及其下属“闽海省”设立为特别市。1934为第一行政监管区(在长乐),辖长乐、闽侯、福清、连江、罗源、永泰、平潭。1935永泰属于二区。1938一区搬到闽侯。1942年4月,福州市筹备办成立,1946年元旦,划定鼓楼、大根、小桥、台江、仓山五个警区,福州正式成立。19年8月7日1949解放后,为福建省省会城市,市区仍有五个区。1950,市区增设水域,郊区设置孤山、红山、盖山片区。1952郊区新增门店面积。1955孤山、洪山、新店三区撤。1956,市区分为鼓楼、台江、仓山三个区域,郊区覆盖山区。闽侯县纳入1958,次年搁置。1960,郊区设鼓山、新店、马尾区。1961,郊区增加北峰、建新、琅岐、亭江、盖山,连江、罗源县纳入1962,划出1963。1968年9月,鼓楼、台江、仓山更名为宏伟、赤尾、朝阳区(4月更名为1978),19年10月设立郊区。1970撤郊区,郊区设北峰、麻江区。1973闽侯县重新收录。1975,郊区撤销北峰区,成立郊区。1978,麻江区并入郊区,增加一个环城。1982年,中心城区并入郊区,设立马尾区。1983闽清、永泰、长乐、福清、连江、罗源县纳入。福清、长乐分别设在1990、1994,郊区改为1996晋安区。

福州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唐宋以来形成的弄堂,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车道中最著名的

这是一个“三车道和七车道”的街区。

三坊七巷位于市中心,东至八一七北路,西至通湖路,北至杨桥路,南至吉皮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侧由北向南排列的十条巷的简称。三个作坊分别是:易筋坊、文儒坊、光禄坊;这七条小巷分别是杨桥巷、朗关巷、塔巷、黄翔、安民巷、共享巷和鸡皮巷。由于吉皮巷、杨桥巷、光禄坊被改建为道路,实际上只保留了两车道和五车道。即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住区,仍然有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着一批明清时期的名人故居和建筑。这个住宅区,巷子纵横交错,石板铺就;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工艺巧妙,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但是,在闽江文化中,我们总是先讲三巷,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说,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巷。唐朝的先民首先沿着城市的中轴线——南街,建造了一组排列整齐的“新村”。然后跨过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了一组弄堂,成为以南后街为中轴线的非之字形结构的街区。历经千年风雨变迁,大多在宋代定下方巷之名,明清形成今天的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海西概况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南通西藏,北邻甘肃,西邻新疆。是青海、甘肃、西藏四省交流的中心。海西州现辖3县2市3个管委会,分别是德令哈市、格尔木市、都兰县市、乌兰县、天峻县、大柴旦管委会、冷湖管委会、茫崖管委会。东部三县一市基本是农牧区,西部一市三委是工矿区。自治州首府德令哈。海西在古代是西羌之地,东晋后期、隋、唐时期被吐谷浑、吐蕃政权控制。明初东部蒙古各部进入,明末由西部蒙古和硕特各部统治。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

海西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西藏南部,甘肃北部,新疆西部,海北和海南藏族自治州东部。是青海、甘肃、西藏四省交流的中心,在稳藏援藏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是巩固祖国西南边防的后勤保障基地,战略地位重要。

历史调查

海西在古代是西羌之地,东晋后期、隋、唐时期被吐谷浑、吐蕃政权控制。明初东部蒙古各部进入,明末由西部蒙古和硕特各部统治。作为丝绸之路的辅道,它曾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兰热水吐蕃古墓葬和诺木洪塔塔里哈文化遗址见证了海西悠久的历史和先民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地理

海西州以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为主,北临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临昆仑山。东西长约837公里,南北宽约486公里,总面积32.58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5.6438+07%。该州大部分地区海拔3000米,最高点是昆仑山的布卡达班峰,海拔7720米。最低点位于达布森湖区,海拔2675米。泉州年平均气温-5.6C-5.2C,年平均降水量16.7-487.7mm..年平均蒸发量为1353.9—3526.1毫米,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行政区划

海西州现辖3县2市3个管委会,分别是德令哈市、格尔木市、都兰县市、乌兰县、天峻县、大柴旦管委会、冷湖管委会、茫崖管委会。东部三县一市基本是农牧区,西部一市三委是工矿区。自治州首府德令哈。

民族概况

海西州总人口369,654,38+0,000人,包括汉族、蒙古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29个民族。其中蒙古族和藏族为主体民族,人口分别为2.47万人和411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6.7%和11%。全州大部分地区人烟稀少,平均每公里1.16人。

矿产资源

柴达木盆地被称为“聚宝盆”。泉州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7种,矿藏281,其中大型72处,中型61。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约为15万亿元,占全省矿产资源总潜在经济价值的90.78%。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原盐、钾、硼、锂、镁、锶、溴、碘、芒硝、天然硫、铬、铅锌、金、银、石棉、石灰石等。其中原盐、钾、镁、锂、锶、石棉、芒硝等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溴、硼。矿产资源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资源组合好的特点。全州有草地654.38+0.67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地654.38+0.06亿亩。宜农土地553万亩,发展农牧业潜力巨大。绿洲拥有72万亩农业耕地,盛产小麦、油菜、优质牛羊肉等农畜产品。柴达木枸杞、羊绒驰名中外。

天然景观

世界屋脊和生活在内陆深处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海西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长江源头、丫蛋地貌、茫茫戈壁、海市蜃楼、千年冰川、张莞盐桥、昆仑山、道教圣地、西王母瑶池、二郎神洞、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唐代吐蕃墓葬、都兰国际狩猎场等远近闻名,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和向往。

基础设施

龙羊峡至乌兰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建成,乌兰至格尔木33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在建设中,泉州逐步纳入西北电网覆盖范围。青藏、青新、敦格等国家干线公路在州内形成环形公路交通网络;青藏铁路横贯全州536公里;格尔木机场有格尔木至西宁-Xi-济南-青岛的航线。兰西拉和青新光缆贯穿全州境内,通信实现自动化,形成统一的本地电话网,城区全部开通无线寻呼和移动通信业务。

经济发展

随着优势资源的开发,海西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青海石油管理局、青海油田公司、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公司、西部矿业公司、青海盐业有限公司、内蒙古西联化工公司滩间山金矿、德令哈碱厂等成为海西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青海钾肥二期工程和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重点工程正在实施。农村牧区水利和“四配套”建设步伐加快,农牧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格尔木和德令哈的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西部工矿区和东部绿洲农业区的城市建设也达到一定规模。城镇二、三产业发展迅速,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人口和经济的城市化特征日益明显,海西州基本形成了工农业畜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2000年,海西州GDP达到53.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2亿元,第二产业34.7亿元,第三产业654.38+0.55亿元,人均GDP 654.38+0.45万元。海西州一般财政收入6.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24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24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教育体系逐步完善。适龄儿童入学率98.5%,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92.3%,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7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5438+0 ‰。州、市(县)、乡、村卫生防疫网络初步建立,全州“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基本实现。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取得进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环境保护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发展目标

65,438+0.“十五”计划经济发展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按2000年价格计算,2005年达到654380+007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全州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达到300亿元。

2.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工业增加值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左右,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

3.科技教育目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族人民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泉州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5%以上。

4.可持续发展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5‰以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新进展。

5.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经济布局

1.东部经济区:以德令哈为龙头,依托青藏铁路、315国道交通优势,重点发展特色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盐化工业、建材工业、中藏药加工、商贸、房地产、旅游等产业,培育发展德令哈-乌兰-天峻、都兰经济带、德令哈。都兰经济带以农牧业和肉类加工业综合开发为重点,实施香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发有色金属、石墨、硅灰石等资源。

2.西部经济区:以格尔木为龙头,重点发展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多金属加工、建材工业、煤炭工业、旅游业和商贸物资流通业。利用区域优势,培育发展格尔木-柴旦经济带,积极支持青海油田、盐湖集团公司、西部矿业公司、格尔木农场,推动主导产业和企业发展,大力发展盐湖化工、油气化工、多金属加工、煤炭和建材工业,开发宝石、矿泉水、温泉等资源。冷湖-茫崖经济带,依托资源,大力发展盐化工业,开发芒硝、天青石等资源。

海峡西岸

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及周边地区,南北连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东连台湾省广大内陆腹地,西接江西的区域性经济综合体。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进一步带动民族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综合概念。总体目标和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产业升级、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福建是经济区的主体部分,覆盖浙江、广东、江西三省部分地区,人口约6-8千万。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将超过654.38+0.7万亿元。

海西概况

海峡西岸“海西”经济区,简称“海西”,是指以福建为主体及周边地区,南北连接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区,东连台湾省岛、西接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综合概念。总体目标和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产业升级、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福建是经济区的主体部分,覆盖浙江、广东、江西三省部分地区,人口约6000-8000万。预计经济区年经济规模654.38+0.7万亿元以上。它面向台湾省,毗邻台湾省海峡,位于海峡的西侧。它是一个特殊的区域经济综合体,肩负着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意义重大。截至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大到福建周边的浙江温州、丽水、衢州、金华、台州等地。江西的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的梅州、潮州、汕头、汕尾、揭阳,福建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共23个城市。

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共福建省委七届七次全会于2004年8月批准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施纲要(试行)》,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05年6月5438+10月作出了《关于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福建省第八次党代会对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内涵、意义和总体部署,进一步统一了全省人民的思想和行动,凝聚了全省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实现来之不易,充分体现了福建人民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强烈责任感,充分展现了福建人民应对风险的劲头、攻坚克难的精神、谋发展的意识和服务大局的合力。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福建落实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伟大实践,是福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责任,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福建发展的战略选择,意义重大。

——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将有力推动福建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合作,逐步形成从渤海湾到珠三角整个海岸线的完整发展布局,凸显海峡西岸在东部率先发展、东中西部良性互动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有利于发挥福建加快东部地区发展的优势。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福建在新一轮发展中树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开拓新空间,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对台合作、生态资源、内部联系等优势,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有利于形成服务中西部发展的东南沿海综合开放新通道。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大型海港和机场为骨干和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发挥对外开放的示范作用,为促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提供快速畅通的对外开放战略通道,不断拓展福建发展空间。

——有利于搭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动共赢,使福建成为两岸经贸合作的联合先行区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为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新的贡献。

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认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显示了祖国对台湾省最大的努力和诚意。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会带动浙江、广东等周边东部地区的发展,还会对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起到拉动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首次被写入中共党代会报告。

建设海西——造福人类

这个社会变化很快,每一次‘变化’都在无形中造福人类。海西的建设也给人类带来了无数的好处。

海西建设是什么?海西建设立足福建,面向台湾省,毗邻港澳。

海西建设范围为台湾海峡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

形成两个经济区的联系。依托沿海核心,以福州、厦门、泉州等五大城市为中心,形成经济圈,构建区域分工。

清晰统一的市场。

在优化结构、上交效益的基础上,海西建设年均经济增长率保持1~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国的经济布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区有我,地区有我。

你,发展是共生共荣的现象。因此,迫切需要一系列观念转变、制度变革、对策措施和规划引导,通过资源整合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应该说,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是把海峡西岸放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战略考量。几年前,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一度弥漫着“断裂带”论。发展

艰辛深刻而紧迫地推动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向海西地区追求的新目标迈进。海峡西岸建设是整合、协调、优化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湾省的经济资源,努力产生1+3 >:4的经济效应。

不谈国事,只谈身边的事。你看,福清的变化也是巨大的。几年后,古老的平房变成了宏伟的摩天大楼;一个高端住宅区破土动工;泥泞的土路被整修成了柏油路;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世界每天都在发展,科技也在不断进步。今天是海西建设,明天会有新政策。我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