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昌平区的香坊村原来是用来给皇宫养大象的。是哪个朝代?
大象屋位于昌平卫星城东北14.4公里的兴寿镇行政村。
自元代以来,这里因驯服大象而得名。清末形成村落,称为后象屋。民国时期叫东象府,西象府。新中国成立后,称为前象馆、后象馆、东象馆、西象馆。秦城监狱由公安部1958援建,西象院居民分别搬迁至其他象院和附近的秦城村。现在行政村由原来的四个象舍合并而成。
在北京驯化大象最早见于熊主编的《天津志析》。熊,元代著名学者,抚州(今江西凤城县)人。生卒年不详,住在1368左右。曾任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负责人,后担任京师崇文监,负责参与儒学。他在大都城任职期间,对首都地区的山川进行了实地考察,查阅了大量有关大都城风光的文献。晚年住在京西(今门头沟区)斋堂村,著有《天津剖析》。西锦是北京历史上的老字号。辽开泰元年(1012),由都府改为西晋府,管辖范围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境内拒马河、大清河、海河以南,遵化、丰南、天津、宁河以西,紫荆关以东,内长城以南的地区。纳入宋朝版图后改名燕山府,金天会初改名演金府。贞元元年(1153),海陵王迁都于此,故改西晋府为大兴府,《西晋志》是描述元朝都城的地方志。据《天津录·析》记载:“象宅在海子桥以北金水河一带,房屋很高,很开阔。丁酉一月入象,乍一看,好像很慢,但马是能追的。城檐之上,群像尤。庚子年,宅废,今养于秦城北,有温泉。”109元朝历史上有丁酉、庚子二年。前者是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丁酉)和四年(1300,庚子),后者是元顺帝郑智十七年(1357,丁酉)和二十年(1360,庚子),分别一分为二。郑铮十六年(1356),正月,“滇土司阿禄遣侄四沃以方物进贡”。根据当代学者尹的推断,元政府接收的大象属于后者,象馆设置于元末昌平。
在封建社会,驯化的大象不仅供贵族观赏,也作为朝廷的礼仪仪式。每天清晨,大臣都在朝廷里等候驾到。大象在朝廷文官武将必经的东、西门相对而立,把鼻子凑在一起,表示还没到通行的时候。静鞭响起后,大象开始垂鼻,象奴将大象带走,文武百官列队上朝。皇帝通常从寝宫到正殿乘坐象车,符合黄帝乘坐象车的旧制度。明朝初年,朱元璋禁奢节俭,于是大象车改为朝廷重要仪式使用,平日用马或步。象车分两种,大战车,高10尺3寸5分,宽8尺2寸5分,轴长20尺2尺9分,战车亭高6尺7寸9分,四柱高5尺1寸9分,左右门宽2尺4寸9分,座高4尺1寸。大轮饰以红胡子和镀金铜龙头、铜龙尾、铜鳞叶。周红十二幅,六兽(麒麟、大嫂、犀牛、大象、天马、天禄)和六鸟(鸾鸟、凤凰、孔雀、朱雀、斋舟、鹤)内饰涂金,其余部分也十分豪华。那个叫玉屯的人,像个大屯,但所有的装饰都很节俭。大屯和玉屯都由两个像控制,在寝宫和正殿之间来回穿梭,执行象征皇权至上和国家威严的礼仪任务。
象府始建于元末,历经明清盛世,清末逐渐衰落。直接导致大象训练中心关闭的原因,据《田志偶闻》记载,是光绪十年(1884)春,一头大象突然发疯,将玉雉抛向空中,将人抛上城墙,震惊朝野。此后,大象退出了皇家仪仗,隶属于内务部上院大象训练所。幼象不再驯养,老象逐渐死亡,象舍将名存实亡。根据昌平县地名记载,“此村出土象牙”在意料之中,不应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