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的成因是什么?求求你,3Q。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它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资源的宝库,也是环境的重要调节器。人类社会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越来越依赖海洋。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新世纪。维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定的国际海洋法律原则,维护海洋健康,保护海洋环境,确保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上安全,已经成为人类遵守的准则和肩负的使命。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沿海国家。中国高度重视海洋的开发和保护,把发展海洋事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不断完善海洋法律体系,积极发展海洋科技和教育。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系统的海洋事务,促进各国和各地区在海洋领域的合作,并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为全球海洋开发和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1998是联合国指定的国际海洋年,中国政府愿借此机会介绍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情况。一、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人口12亿多,陆地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中国的统计,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陆地面积只有0.008平方公里,远低于0.3平方公里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近年来淡水资源平均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中国陆地矿产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的一半。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沿海国家,中国的国民经济要持续发展,就必须把开发和保护海洋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国有大陆海岸线1.8万多公里,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5000多个,海岛海岸线1.4万多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国还对广阔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行使主权权利和管辖权;我国海域处于中低纬度,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优越。中国海域的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已鉴定的有20278种。中国海域已开发渔场达865438+80万平方海里。中国有浅海和滩涂,总面积约654.38+0333万公顷。按现有科学水平,可人工养殖水面260万公顷,已开发利用93.8万公顷。中国海域有30多个沉积盆地,面积近70万平方公里,石油资源约250亿吨,天然气资源约8.4万亿立方米。我国沿海有160多个海湾和数百公里的深水海岸线,许多沿海地段适宜建设港口和发展海洋运输。沿海地区有1500多处旅游娱乐景观资源,适合发展海洋旅游。中国海域还有丰富的海水资源和海洋可再生能源。1996年中国制定的《中国海洋265438+20世纪议程》提出了中国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其基本理念是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国发展海洋事业遵循以下基本政策和原则:——维护国际海洋新秩序和国家海洋权益。1992年2月,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这是中国海洋领域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为行使领土主权和对毗连区的控制,维护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为维护新的国际海洋法律体系和国家海洋权益,全国人大常委会1996年5月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郑重声明: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华人民* *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中国将根据国际法和公平原则,与海岸相向或相邻的国家协商划定各自的海洋管辖范围;中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内的群岛和岛屿拥有主权。对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海洋事务上的争议,中国政府从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主张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果一时解决不了,可以搁置争议,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全面规划海洋的开发和管理。加强海岸带的综合开发和管理,合理开发和保护近海区域,积极参与国际海底和海洋的开发利用;沿海陆域和海域一体化开发,逐步形成沿海经济区和海洋经济区,促进沿海地区进一步繁荣发展。——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洋产业协调发展。实施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确保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不断发现新资源,运用新技术,形成和发展海洋新产业,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和实施。制定海洋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规划,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视和执法管理;重点加强陆源污染物管理,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防止海洋环境恶化。——加强海洋科技研发。重视基础研究,组织海洋关键技术研究,发展海洋高技术,不断提高海洋开发和海洋服务领域的技术水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缩小区域间海洋开发技术水平的梯度差异;完善高校海洋专业,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多层次海洋科技人才,同时加强海洋知识在公众中的传播。——建立海洋综合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和规划,加强海洋开发保护和海域使用的科学管理;积极开展海岸带综合管理试验,逐步建立海岸带综合管理体系。——积极参与海洋领域的国际合作。认真履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义务,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推动国际和地区海洋事务合作与交流,促进全球海洋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二、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根据海洋资源承载能力,中国采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方针,促进海洋产业协调发展。近年来,中国不断改造海洋捕捞、交通运输、海水制盐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油气业、旅游业、医药业等新兴产业;积极探索新的可开采海洋资源,推动深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发电等潜在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从65438年到0997年,我国海洋渔业、海盐及盐化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制造业、石油天然气业和旅游业总产值达3000多亿元,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力。中国海洋渔业发展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渔业的发展坚持“加快发展养殖业,养护和合理利用近海资源,积极发展远洋渔业,狠抓加工流通,加强法制管理”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种类更多,区域更广。海水养殖产量从1.987年的1.926万吨增加到1.997年的791.000吨,占海洋渔业产量的27%到36%。根据海洋渔业资源的实际情况,中国积极调整海洋捕捞结构,保护和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积极开发新资源、新渔场,使渔业不断适应资源结构的变化。1997年,我国海洋捕捞总产量为13854万吨。中国发展远洋渔业和国际渔业合作,严格遵守有关国际海洋法,并充分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在平等互利、合理开发可利用资源和不损害他国利益的原则基础上,积极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渔业合作,发展渔业经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渔业合作关系。中国高度重视海洋渔业资源保护,采取各种措施养护渔业资源,确保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先后建立了各种禁渔期、禁渔区、保护区和禁渔制度,禁止有害渔具渔法,限制网目尺寸和幼鱼比例。早在1979年,我国就开始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限制捕捞强度的盲目增长,从1987年开始实行控制渔船马力的政策。自1995起,中国实施新的伏季休渔制度。每年7-8月在北纬27度以北海域实行全面禁渔,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从今年开始,我国休渔期延长至北纬26度,禁渔期延长至3个月。中国高度重视渔业资源增殖,多年来一直坚持对虾等物种的增殖放流,取得了积极成效。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自行勘探开发海洋油气资源,80年代开始吸引外资和技术合作勘探开发。中国海洋油气开发实行油气并重、向天然气倾斜、自营勘探开发与对外合作相结合、上下游一体化的方针,取得了很大进展。截至1997年底,中国已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67家石油公司签订了131合同和协议,引进资金近60亿美元。已发现含油构造100多个,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天然气3500亿立方米。已有20个油气田投入开发,形成了海上油气产业。1997年,中国海洋石油产量突破1629万吨,天然气产量40亿立方米。中国制定了深水利用和合理利用岸线资源的政策,优先发展港口建设,积极发展海洋运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海洋运输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1997年底,我国民用船舶发展到32万艘,载重吨位近5000万吨,其中从事外贸运输的船队达到2300多万载重吨。中国港口建设和远洋运输按照建设主航道、港口枢纽和水运支撑保障体系的规划思路,重点建设集装箱、煤炭、石油、矿石、粮食等大宗货物专业化泊位,配套建设后方集疏运通道,加快装卸系统建设,建设连接干线和支线的技术先进的集装箱运输体系,加强老港口技术改造,提高吞吐量和效率。目前,我国有15个海港,年吞吐量10万吨。从65438年到0997年,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9.05亿吨。近年来,我国沿海造船业高速发展,1997年造船总吨位居世界第三。中国海洋旅游业采取依托沿海城市、突出海洋特色、分区域建设的方针。近年来,沿海地区开发建设了300多个海洋和海岛旅游娱乐区,建设了各种旅游娱乐设施,使海洋旅游业成为快速发展的新兴海洋产业。1997年,中国海洋旅游接待境外游客超过10万人次。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海水制盐的国家之一。目前,海水资源开发采取以盐为主,盐化结合,积极发展海水综合利用的方针,形成了盐业、盐化业、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中国有43万公顷盐田,1.997生产了29284.38+0.000吨原盐。我国盐化工业产品主要有氯化钾、溴素、无水硝酸盐和氯化镁,其中氯化钾和溴素总产量超过50万吨。天津、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城市正在扩大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和生活用水的直接利用,这对缓解我国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已将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列为专项投资的国家长期发展项目,并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和管理中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勘探开发活动。中国是国际海底区域的第五大投资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了7.5万平方公里的专属勘探开发区。今后,中国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国际海底的管理和开发,开发勘探开发新技术,为全人类和平利用国际海底资源做出应有的贡献。三。保护和维护海洋环境中国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逐步建立了海洋环境保护机构和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社会各界海洋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海洋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由于海洋环境保护不断加强,随着沿海地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入海污染物急剧增加,污染严重恶化的状况得到缓解,部分海域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大面积海域水质基本保持良好状态。1982年,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这是中国保护海洋环境的基本法,规定防止海岸工程建设、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船舶航行、倾倒废弃物和排放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损害。中国政府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拆船污染环境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陆源污染损害海洋环境条例》。以及政府各部门制定的10多项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形成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国家有关部门还制定了海洋环境保护的规划和计划,以及湿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专业规划,建立了全海域海洋监测网和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近年来,中国逐步建立了海洋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国家环境保护部主管全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和监视,开展科学研究,并负责防止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和海洋倾倒造成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国家港务监督负责船舶污水排放的监督、调查和处理,以及港口水域的监控,并主管防止船舶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国家渔政渔港监督机构负责渔港排污的监督和渔港区水域的监测;军事环保部门负责军用船舶污水排放的监管和军港水域的监测;沿海地方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主管环境保护工作,防止海岸工程和陆源污染物等的污染损害。这种分工协作的管理体制,为保证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有效保护海洋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海洋污染管理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在做好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海洋污染防治的同时,陆源污染防治是海洋环境保护的重点。建立了一系列控制陆源污染的制度,加强了对重点排污口的监测、监督和管理。大中城市不断调整产业布局,加强技术改造,开展三废综合利用,限期关闭、关停、兼并、转移、搬迁污染严重的企业,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控制新的污染源,减少陆源污染物的涌入。为防止船舶和港口污染海域,各类船舶均按规定配备了油水分离装置,并编制了《船上油污应急预案》。港口普遍建设了含油污水接收处理设施和应急设备,每年处理船舶含油污水370万吨,回收废油4.2万吨。为防止海洋石油开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所有采油平台配备含油污水处理装置,所有钻井船配备机舱油水分离装置,所有油田配备围油栏、化学消油剂和溢油回收船。海上油田也制定了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应急计划。作为《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伦敦倾倒公约》) 1972的缔约国,中国高度重视公约条款的实施,并不断加强对海洋倾倒的管理。截至目前,中国已建立34个三类疏浚物倾倒区和4个空中石油倾倒区,发放倾倒许可证近2000份。同时,大力加强倾倒区的环境质量监测。中国严格禁止在海上处置一切放射性物质,逐步停止在海上倾倒工业废弃物,禁止在海上焚烧有毒废弃物。为保护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制定了渔业水质标准,有关部门还制定了《贝类生产环境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并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加强对海洋鱼虾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和繁殖场的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和沿海地区建立了多级渔业环境保护机构,省级以上海洋渔业环境监测站15个,重点渔业水域建立了一批海洋生物保护区。65438-0995年,中国市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贯彻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持续发展的方针,将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加强了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目前已建立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区59个,总面积1.29万平方公里,包括海湾、岛屿、河口海岸、珊瑚礁、红树林、海岸泻湖、海洋自然史迹、海草床、湿地等。中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影响我国沿海的风暴潮、海浪、海冰、地震海啸、海岸侵蚀、台风海雾、赤潮生物灾害等海洋灾害,约占各类自然灾害总经济损失的10%。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初步建立了多部门合作的海洋环境与灾害观测网络和预报预警系统,开展了重大海洋灾害分析、预警和评估服务,建成了海上搜救中心和沿海防灾应急体系,形成了海洋减灾体系。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口逐步增加,海洋开发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海洋环保减灾形势依然严峻。为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中国制定了“九五”计划(1996-2000)和2065-438+00年远景规划,继续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加强环境管理的三大方针,并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保护海洋环境:——加强污染源治理,制定入海河流综合规划。——加强海洋污染调查、监测和管理,完善污染监测网络,健全卫星、船舶、岸站立体监测执法体系;——逐步建立排污收费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发展海洋环保技术和产业;——加强海洋监测和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建设观测网络、数据采集和通信网络、预警和服务网络、数据质量控制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