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的起源

篆刻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篆书”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雕刻”表示使用的工具是刀。

篆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代的甲骨文和周代的一些钟鼎铭文。《左传》中的记载表明,印章是春秋中期使用的(皇帝用的印章叫“印”,别人只能叫“印”)。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并不统一,这在印章上也有明显的体现。秦朝用篆书统一了文字,所以秦代流传下来的官印和私印也大多使用篆书。从秦到汉的印章风格多样,或浑厚庄重,或浑厚古朴,被后人奉为典范。西汉初年,字体歪歪扭扭的苗篆和以虫、鱼、鸟为造型的鸟虫书成为印章上的常用字体。魏晋时期出现了一种垂笔竖尾尖细的挂针印章。可以说,战国至唐宋时期的印章主要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也就是作为一种信物,顶多作为一种装饰品。宋元以后,一些文人出于书画收藏的需要,创作了以欣赏为主的印章,逐渐形成了篆刻争艳、百花齐放的局面。文鹏、丁静、何震、邓、赵子谦、吴昌硕、齐白石等。

印章的材料有玉、铜、银、铁、象牙、牛角、梨木、竹根、石头等。最常见的是石版画。印章分白印和朱印两种,即钟印在纸张和丝绸上的印记。现在白的叫白,红的叫朱。还有人称白语为阴,朱语为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