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秦军有什么样的战术体系?

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从中国古代到先秦时期,军事和文明本身一样,受到主流文明世界的影响。但这种效果是断断续续的,质量参差不齐。这种特殊的地缘政治因素造就了中国古代独特的文明和军事制度。然而,无论多么不同,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仍然是人类文明史的一部分。常规的东西不会有额外的例外。所以对先秦时代包括战术体系在内的军事技术的考量,还是遵循世界军事发展的历史,大的脉络不会凌乱模糊。

秦军的战术体系可以说是先秦时期各国战术的最高峰!兵马俑已经被考古学家挖掘了几十年。这些考古证据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相关信息。今天,当我们要分析秦军乃至整个先秦时期的军队时,不可避免地要从兵马俑本身入手。就像最早发掘的兵马俑1号坑,是一个巨大的主力步兵阵。这足以让我们都知道,步兵已经成为战国时期军队的主力。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找到春秋战国初期军事制度的残余——战车对步兵的影响。这种影响隐藏在战时的军队编制习惯中,在阅兵等大场面中更是被夸大。

整个兵马俑坑1。在它的东端,有210名身穿战袍的勇士,其余各排68人,前后左右204人,组成守军方阵。坑中央有38列战车和步兵,构成了军队的主体。这种大规模的军阵,前锋精锐,主力强大,侧翼灵活,气势磅礴,势不可挡。

虽然1坑的战车整体数量与步兵相比非常少。但是,每个步兵队都由一辆战车领导,这表明了春秋早期遗留下来的军事单位的建立,并且部队经常由“程”组织,这仍然受到战国末期的影响。步兵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说明这些步兵已经不能像春秋时期的前辈一样作为战车的附庸而存在。但是战车的稳定比例存在于主战中,时刻提醒我们这些战车和它们的指挥官是不一样的。既然没有记载战国春秋时期主要步兵用战车作战,我们可以想象兵马俑中的战车是为了表现基层步兵指挥官的地位,而不是实战本身的写照。战时也是下车指挥本队步兵作战,不可能坐在车上旁观。

由于兵马俑的整体布局处于战争状态,我们可以认为秦军的主战阵是跳大于宽的布局,进攻态势非常明显。步兵俑的装备也有助于我们大致了解秦军的布局思路:轻装的弩兵在前,后面跟着大量的装甲和长矛近战步兵。但这只是中国军队。为了保护这支纵队的两翼,在侧面还有一定数量的其他弓弩手、弓箭手、战车和骑兵部队。这是我们从边上的兵马俑二号坑可以看到的。

与1号坑相比,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要复杂得多。整个二号坑的布局分为四个小单元。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周边长廊有60个竖弩俑,阵列中心由八道路以东160个蹲弩俑组成。弓弩手在阵中采用了拉伸阵的排列,站立和跪姿时交替射击,以弥补弩的缓慢张力。第二个单元位于坑的右侧,由64辆战车组成。每列8次,* * * 8列。车前有4匹马大小的兵马俑。每辆车的后面,都有三个士兵和身影,中间是御手拉马尔,另外两个分别站在车的左右,手持长柄武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间,由19战车,264步兵俑,8骑士俑组成,分为三列。每匹马前站着一个骑士小雕像,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拉着弓。除了三个骑手,每次骑完还有8~36个步兵俑。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由108个骑士俑和180个陶鞍马俑排成11排,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1和3列为6辆战车。每匹马前,立着一个胡服骑士俑,右手牵马,左手持弓。

在2号坑,战车还是很醒目的。其他兵种,无论是弓弩手、弓箭手还是骑兵,都是存在于这些战车周围的从属兵种。可以说,秦军的侧翼部队,也就是军阵的两翼,仍然是以战车为主,各种轻型机动部队为辅。战国时期的军事发展和春秋时期军事制度传统的残余,这些新旧冲突在二号坑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先秦各国军队缺乏与外界主流世界交流的特点——发展滞后。

在很多不了解的人心目中,秦军常常莫名其妙地成为古代世界军队中的1号,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毫不夸张地说,作为先秦时代最高军事高峰代表的秦军的水平,基本上处于几百年前新亚述帝国早期的水平。

电视剧《秦帝国》剧照中的秦军形象和小说本身一样被极大地神话化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的阿沁君,这样的阿沁君只是活在今天一些人的心里。

秦军已经开始摆脱战车的绝对优势,但无法根除战车在自己军事体系中的影响。骑兵的不成熟也影响了秦军的发展,然而这样一支不发达的军队,在相对封闭的东亚大陆也足以鹤立鸡群。但在后人看来,这样的军队真的很难和当时世界上其他几个大帝国的军队抗衡,更别说1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