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历史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极略扁平的不规则球体。(赤道周长约40000公里,赤道半径6378公里,极地半径6357公里,平均半径6371公里。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

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古代(凭直觉)-“天是圆的”;近代(观察,麦哲伦成功环球航行)-“球形”;现在(测量计算)-不规则椭球体。

3.从“站得高,看得远”;《月食》;“袖手旁观下海看远道而来的船只,先看桅杆再看船身”;“地球卫星照片”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轴-虚轴

2.地轴经过地心和地表的交点,北极(N)指向北极星,反之(S)。

三、经度和纬度和经度

1,纬度和经度

(1)纬度定义为沿东西方向环绕地球的一个圆。

(2)纬纱的特性

A.形状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以称之为纬度圆;

b长短不一,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为一点。

C.方向表示东西方向。

D.数不胜数。

(3)纬度的划分

赤道以北(0°纬度)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赤道以南是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南北纬分别除以90°;南北极分别为90 S和90 N。

(4)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0 ~ 30。

中纬度:30° ~ 60°

高纬度:60 ~ 90。

(5)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划分;所有北纬都位于北半球,所有南纬都位于南半球。

2、经度和经度

(1)子午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线称为经线,也叫子午线。

(2)经纱的特性

A.形状所有的经络都是半圆形的;

B.所有经线的长度相等;

C.方向所有的经线都表示南北方向。

D.数不胜数。

(3)经度从本初子午线(0°子午线)向东向西分为180,以东边的180为东经,西边的180为代号,西边的180为代号。

(4)经线卷的所有经线都是半圆形的,所以两条相对的经线在地球仪上形成一个经线卷。组成经线圈数之和等于180,两条经线一条是东经,一条是西经。

(5)东西半球的划分国际上习惯用20 W、160° E的经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限。20 W至160° E以东为东半球。西半球是从20 W到160 e .(记住:0-20 w是西经,但是在东半球;160 E —— 180是东经,但在西半球。)

第四,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地球不停地绕着它的轴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

(1)方向:由西向东

(2)周期:24小时左右。

(3)现象:昼夜交替、时差现象。

2、地球的公转:

(1)方向:由西向东

(2)周期:一年。

(3)现象:四季的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4)公转的重要特征:公转的轨道平面始终与地轴保持66.5°的夹角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5)昼夜长短:

太阳直射赤道(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全球。

北半球阳光直射,昼长夜短。越往北走,白天就越长。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夏季至日)时,北半球各地白天最长,66.5 N以北地区显得异常明亮。南半球则相反,白天短,夜晚长。越往南,夜越长,极端夜出现在南纬66.5°以南。

南半球阳光直射,北半球各地白天短,夜晚长。越往北,白天越短。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冬季至日)时,北半球所有地方的白天时间都是最短的。极夜发生在北纬66.5°以北的地区,南半球则相反,白天长,夜晚短。越往南,白天越长,极端日出现在66.5 s以南。

动词 (verb的缩写)温度带的形成和分布

1和五个地带的划分: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多少太阳光和热。

2.范围:23.5 N ~ ~ 0 ~ ~ 23.5 S为热带;23.5 n ~ 66.5 n属于北温带;23.5 s ~ 66.5 s为南温带;66.5 n ~ 90 n为北方寒区;66.5 s ~ 90 s为南部寒区。

3、特点: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有无尽的黑夜和极端的白昼现象,最有太阳光热;寒带——太阳斜照,有昼夜极端现象,太阳光和热最少;

温带——斜阳,夜长昼短,四季变化明显。

不及物动词地图

(1)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刻度:刻度是分数,分母越大,刻度越小。

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大,能代表的范围越小,代表的内容越详细。

阅读尺度技巧:记住:1km = 65438+百万厘米= 100000cm(1后面五个零)。

比例尺表示方法:数字、线段和文本。

2.方向:地图上判断方向有三个依据:指向标、经纬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确定A在B哪个方向的方法:在B处画十字光标,标出东南西北,看A在哪个方向之间,答案就是哪个方向。

指针指向的地图:画十字准线时,要注意与指针方向一致。画图方法是:将指针平移到B,然后在此基础上画十字准线(南北方向确定后,将试纸翻过来,将北N转到上面,就可以轻松判断出左右东!

经纬网地图:由于经度表示南北方向,纬度表示东西方向,所以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如果参考点B在经纬线的交点上,可以直接在B点标注方向来判断。

提示:指向北极为北,反方向为南,然后转北为上,左为西,右为东!

3.图例和注释

图例=符号文本=文本和数字

(2)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等高的线)表示地表起伏的地图;

不同山形的等高线是不同的:

山形峰脊谷鞍崖

[/td]

该文本描述了闭合曲线的中心(点)。等高线突出到山脚(线)。等高线突出到山顶(线)。两个峰(点)之间等高线重叠的地方(线)。

提示:这里的山脊和山谷都是上山的路线,山脊一般通向山顶,是登山路线,也是分水岭。山谷一般通向马鞍,这是一条爬山路线,也是一个集水区,通常是小溪和河流的源头。

2、分层彩色地形图(看地形一目了然)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特征如图所示,文字如下:

地形类型平原、山地、高原和丘陵盆地[/td]

一般海拔低,500米以上不一定是200米,500米以上500米以下[/td]

起伏平坦大:坡度陡(山高谷深),主体平坦,边缘部分陡且起伏小,坡度平缓,中间低,四周高。

3、地形剖面图(目测看起伏)

绘图步骤:

(1)绘制剖面线AB

(2)在剖面线和等高线的交叉处标注字母。

(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如图)画出坐标并标出高度

(4)让字母和它们一样高。

(5)用平滑曲线将坐标图上的字母连接起来(注:马鞍部分凹,顶部凸)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三分之二(29%)是陆地,三分之七(71%)是海洋,大致是3: 7。

2.大陆和海洋的分布

读图分析:

(1)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分界线是北半球所有的大陆都是大陆和大陆;南半球所有的大陆都是大陆;赤道部分穿过的大陆是大陆和大陆,赤道部分穿过的岛屿是大陆和大陆;北半球的海洋都是海洋,南边是洲、洲、洲接壤;

(2)图中左半球是半球,右半球是半球。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陆是洲和洲。主要位于东半球的是五大洲,如、、和;旧半球的海洋都是海洋。

(3)从图片上看,七大洲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四大洋呢?;

(4)看图回答:北五大洲包围的海洋是海洋,北四洲包围的海洋是海洋,北三洲包围的海洋是海洋。注意它们周围有哪些大洲。

(5)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叫运河,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也叫运河。亚洲和北美之间有一条海峡,非洲和欧洲之间也有一条海峡。亚洲和欧洲被称为欧亚大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分界线最长的大陆。从北到南,有山,有河,有海(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湖),有山,有海,有海峡。

3.陆地和海洋的变化

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运动(喜马拉雅山三叶虫:海陆)、海平面升降(台湾省海峡人类活动痕迹:陆海)和人类活动(荷兰填海造地:海陆)。

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提出)2亿年前,地球陆地是一个整体——分裂——分离——七大洲和四大洋。

板块构造理论:地表由岩石组成;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在不断运动(根据箭头判断运动方向);板块内部相对稳定,边缘相对活跃,火山地震多(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