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客家话?

所谓客家人,是指汉族从中原地区五次大规模迁徙后,在南方各省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客家人。客家宗族是中国汉族八大族群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据考证,客家人的祖先曾五次大规模南迁:

第一次南迁是在公元317年到879年之间。东晋怀帝上台,西北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对汉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原地区的许多官员和平民跟随黄河南下。当时,为了避难,一些中原居民转移到福建、广东和江西的边境地区。后来由于南北对峙,中原近百万人南迁到长江中游两岸。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通过宁都、石城进入福建、广东。为了避免与原户籍混淆,这些新户籍被称为“客人”。这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出现“客”字。

第二次南迁是在晚唐黄巢起义时期。第一,唐朝的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晚唐黄巢起义期间,大量中原汉人逃往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固始人王绪、王超响应黄巢起义,率领农民起义军从广州、寿州向江西进发,导致闽赣边界人口剧增。

第三次南迁是在南宋末年。晋人入侵,建燕,一些官员和学者迁到太湖流域。另一部分士族或南渡大更岭,进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洪、吉、前州,再从前州到汀州;还是留在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大批江浙赣宋人从广东沿海的莆田至潮汕逃往海南岛。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参与了王琴战争,以捍卫宋朝和抵抗元兵。宋亡后,他们退守到更偏远的粤东和粤北。

第四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当时居住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为人口多,土地有限,迁徙到四川、湖南、广西、台湾、粤中、粤西等地。这种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为“西进运动”。当时,由于战争、瘟疫和自然灾害,四川人口急剧下降。为了赢得南方的民心,康熙帝给每个男人8两银子,给女人和孩子4两银子,并鼓励客家人迁往四川、广西和台湾省。这就是“西进运动”中著名的“湖广填四川”。朱德同志的祖上,一直以客家人为荣,在这次迁徙中,从韶关迁到了四川。

第五次南迁是在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和太平军大部分都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在清政府的压力下,许多客家人迁徙到遥远的南方,甚至东南亚等海外地区。

除了上述五次大规模的南迁,中原地区的部分汉人也因旱涝灾害而南迁,还有一些官员,在闽粤赣边区贬谪、经商、求学。但是,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了客家人,只有闽粤赣体系和来自这个体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