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介绍
1773年,他写了一部戏剧《戈茨·冯·伯利钦肯》,在德国文学界小有名气。《少年维特》出版于1774,这让他一举成名。1776开始服务魏玛公国。浮士德完成于1831年。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8种语言,是各国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德通晓多国语言,熟悉欧洲各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和形式。他用这些作品的风格翻译、戏仿或写作。浮士德只是欧洲文学传统的集合。
扩展数据:
古典歌德文学
关于艺术家与时代的关系,歌德指出,每个人,包括最伟大的天才,不仅会遭受他那个时代的缺点,也会受益于他那个时代的优点。艺术家的思想受制于他所处的时代,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时代允许的范围内。
所以,当有人在18结尾要求德国作家成为“经典”作家时,他坚决反对,因为这是过分的要求,不符合时代特征。当时德国不具备产生“经典”作家的基本条件。歌德的责备不是他不喜欢文学经典,而是他意识到作家应该脚踏实地,自觉融入民族文学的时代精神。
在他看来,作家既然摆脱不了时代,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与时代融合。他认为如果莎士比亚没有融入他生活的时代,就不会有如此大的影响。
因此,他建议年轻作家,“我们应该牢牢把握不断前进的生活,一有机会就检查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表明我们现在是活着的;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检查中显示出我们以前的活力。“强调的是艺术家要与时俱进,不是让他们随波逐流,而是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坚持独立。
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引导时代潮流,而不是跟随时代潮流,不能也不会认同读者或观众的要求。他们的使命是将读者或观众提升到他们通过作品达到的思想境界。
即使莎士比亚被称为“独一无二的大师”,歌德更大程度上把他的成就归功于伟大而强大的时代。他在谈话中说:“莎士比亚的许多天才奇迹至今仍能被人类实现,其中许多归功于他那个时代浓厚的创作氛围。”相比个人才华,歌德显然更注重时代的环境和群体的积累。
百度百科-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