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瓦罐寺是什么时候建的?

瓦罐寺始建于36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是南京秦淮地区著名的古刹。

317年,中华门西南的花芦岗,是官方的制陶作坊。

363年,晋哀帝因游历僧惠理无处容身而不安,敕令将瓦罐寺窑地赐与萨满。

《健康记录》记载:

兴宁二年,晋哀帝下令将迁至淮水以北,于是利用南岸窑地修建瓦罐寺。

当时民间称管涛为“瓦罐”,所以就叫这个名字。

南传佛教经典《梁和尚传》记载:“释惠理,不知何人。在永和,金来访问首都,经常乞讨蔬菜和食物,并为佛教祈祷做忏悔。到金星宁中中间,开陶的地方是瓦罐寺。”

换句话说,当时慧力法师邀请皇帝在管涛的旧地上建一座寺庙,因此得名古寺。

瓦罐寺名字的由来在《金陵志》中也有记载:西晋时,这里生长了两棵紫罗兰,人们十分惊奇,于是将其掘开,挖出一口瓦棺。棺材里有个死了很多年的老和尚,莲花从和尚的舌头里长出来。

人们惊叹不已,广为流传,历史上留下了“坐莲于地”的传说,因此得名该寺。

在修建期间,慧丽和尚从上书朝廷到筹集建寺资金,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寺庙建成时,僧人向在京士人捐款,士人捐款高达65438+万元。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答应捐百万。

清代诗人罗聘在一首诗中写道:

当时陶问的是斜,六代文化是黄昏。

壁画《维摩》价值一百万美元。他眼中的顾将军是谁?

370年,信奉佛教的简文帝继位。他大力支持僧人朱法泰扩建瓦罐寺,使该寺名声大振,僧徒数量大增。

瓦罐寺里还有大雕塑家戴奎和戴仪父子的作品。作品为寺内雕铸的五尊青铜佛维摩诘像,称为“白玉如来”。

东晋艺兮时期,寺内有一尊斯里兰卡赠送的玉佛,高1.4米,颜色纯正,造型独特。当时,人们把玉佛、顾恺之的维摩诘画和戴奎、戴一父子的佛像称为“瓦罐寺三绝”。

《石楠传·史·郭子》记载:

晋初,艺兮派使者去献玉像。十年后的和连。大象高四尺二寸,玉质干净润泽,形状很特别,几乎不是人工的。这就像瓦罐寺的晋宋。

戴奎,侨乡人,博学多才,善写文章,会弹钢琴,会写书法,善画山水和佛像,擅长雕塑。戴奎一生深居简出,没有出来做官。他用自己的干颜料和竹子的方法为瓦罐寺创作了五尊佛像。

五佛,即中间的毗卢佛、东边的阿山佛、南边的宝生佛、西边的托米佛和北边的五佛。五佛背对背坐在圆台上。

顾恺之,东晋金陵人,博览群书,擅书法、诗词、赋,善绘画,尤以人物、佛像、仙人为多。

顾恺之、刘崧、陆探微与梁肖、张僧繇并称为“东晋南朝三大画家”。顾恺之画的人物特别注重画龙点睛,曾说“四体皆美,无关于美;生动的写照正在被屏蔽。”

维摩诘和释迦牟尼生活在同一时代,他们是非常雄辩的俗人。《维摩诘经》上说,维摩诘病了,释迦牟尼派了十个弟子和弥勒佛去问诊。

维摩诘以其瘦弱多病的身体、神秘的口才、衣食无忧、生活奢靡以及种种外在和内在的特质,引起了魏晋六朝士人的无限敬仰和敬仰。顾恺之的《维摩诘图》是维摩诘“明胜而显疾”的表现。

瓦罐寺一直香火鼎盛,信众众多。南朝初期,已发展成为一座拥有数千僧人的大寺庙,南朝时期又多次扩建修缮。它不仅是金陵佛寺中的名寺,也是以瓦罐寺为主的正规庙会。也是江南最早、规模最大的庙会市场。

商人在瓦罐寺设立无盖大斋,大斋上有许多精彩的杂技表演,吸引了各地的游客和信众,在江东一带小有名气。

梁肖还在瓦罐寺旁修建了宏伟的瓦罐亭,瓦罐寺是俯瞰金陵和江景的景点。

瓦罐寺以其宏伟的楼阁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色而闻名,吸引了许多学者和文人墨客来此游览,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杰作。

唐代大诗人杜甫来金陵游览瓦罐寺,看到顾恺之的名作《维摩》时写道:“我见画而饥,恨之甚少。“金丽安配虎头,妙不可言,难以忘怀”的诗句。

“金粟如来”是维摩吉居士的别称。为了纪念杜甫,金陵人把这条巷子叫做“金素巷”,并修建了金素寺。

李白来到瓦罐寺,感觉写了一首《横江词》。诗中写道:“过河时人性本善,过河时道路本恶。三日风吹下山,白浪高过瓦罐亭。”

这是李白在安徽天门山看到长江滔滔波涛时的情景。他不由想起秦淮的瓦罐寺,然后描述瓦罐寺和大江的建筑,体现瓦罐亭的宏伟。

据史料记载,瓦罐亭高200多尺,可俯瞰全城。李白曾经写道:

早上登上瓦罐亭,俯瞰金陵城。

中山面向北户,淮水入南荣。

两廊振鼓,四角放风筝。

站在天空之外,爬上太阳、月亮和竹子。

从诗中可以看出瓦罐寺的宏伟,占地很广。

杨武五代时,瓦罐寺改名为吴兴寺,937年改名为“民源寺”,瓦罐亭也改名为“民源亭”。在被战争摧毁后。

1591年,僧人重修此寺,状元焦红命名为“丰佑寺”,明代文学家王世贞题词“重打瓦罐亭”。

清初剧作家孔著有《等待瓦罐寺》中的《青莲阁》、诗人、诗人余斌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