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对茶文化有什么贡献?

蔡襄(1012-1067),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著有文集60卷,朗诵10卷,茶记、荔枝谱1卷,全部致力于书法。从蔡襄的茶诗、散文、书籍、书法中,不仅可以了解蔡襄对茶文化的独特见解,还可以获得宋代乃至古代有关茶文化的重要历史信息。

蔡襄写茶诗。据不完全统计,茶诗很多,如惠山煮茶、茶岭、采茶、制茶、试茶、修公亭、谢杜公送茶、六月八日山塘试茶等。

这些诗题材丰富,如惠山煮茶、茶岭、茶园、采茶制茶、六月八日山塘试茶试茶、茶煎饮、秀宫亭贡茶、杜鹤相公茶道等。从茶诗的主题可以看出,蔡襄具有非常丰富的茶文化知识,无愧于茶学家的称号。

在《惠山泡茶》这首诗里,蔡襄思索了惠山泉为何被人长久称颂。他提出“此泉何以珍贵,适遇真茶”,惠山泉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有品质好的“真茶”相得益彰。“在事物中独树一帜很有趣。”。茶和水都是独一无二的,让人喜欢喝茶。蔡襄提出了“茶泉两绝”的观点,在后世颇有影响。明代的亨“尝遍杭城附近的所有茶泉,希望能使它们各具特色”。于是,龙井茶、虎跑泉“杭州第一”的说法逐渐形成。

蔡襄在《秀公亭》诗中注道:“采时上山,然后完事”,反映了他自始至终负责贡茶的采摘、制作、包装、运输。“修贡永作诗,慎之又慎”,可见宋代对贡茶的重视。蔡襄不仅认真对待,全程参与,还录诗。这些实践活动为他写茶书《茶录》铺平了道路。

苏轼在《李》诗中说:“武夷溪边粟芽,先鼎后采香。争取新宠物,今年争取贡茶。”丁谦和后蔡指的是宋朝的丁伟(966-1037)和蔡襄。宋代丁伟曾担任福建转运使,制作贡茶,创制大龙团饼茶。蔡襄继位后,创造了小龙团茶。苏轼对此颇有怨言,认为这是一种拼新鲜,买宠物的行为。此外,苏轼在他的诗中指出:“大小龙茶始于丁,成于蔡。欧阳永树听说莫峻进了小龙团,说:“莫峻也是个读书人。”。“为什么这样做!””指出欧阳修也对蔡襄的行为感到不解。

但从蔡襄《沏茶》诗序:“其年改造新茶十斤,特优。“上品龙茶,依旧老贡品”的称号,说明蔡襄是创新的,不是墨守成规的。新创的产品“优”是“上品龙茶”,因为“规矩是满月,气势是龙之初动。烘出香色,争出热度。“这是在质量上力求完美。虽然苏轼和欧阳修都说自己获得了国王的宠爱,但蔡襄为了追求更高的茶质,不断创新,这种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去赞美。

同时,蔡襄在《泡茶》诗中注明:“龙凤茶八片一斤,上品龙茶每斤二十八片”。可见上品龙茶每斤有28块饼干。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每二十饼重一斤,值黄金二两,但黄金可得,茶叶不易得。”这里的小龙团茶好贵,每斤要20块。如果不是欧阳修的笔误,说明蔡襄创造的上品龙茶更加精致。因此,从茶叶加工技术的角度来看,蔡襄对茶叶科技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蔡襄写了一篇关于茶的文章《茶的故事》,收录在《端茗集》第34卷。全文为151,讲述了他因茶结缘王大珩的故事。蔡襄说,建安的“王家白茶享誉天下”、“白茶唯一品系”,肯定了白茶的价值很高。“一块直钱1000块,除非是亲戚,否则拿不到。”后来,人们嫉妒了,“园丁们枯萎了他们的植物。”蔡襄访问建安时,王大钊把这件事告诉了蔡襄。蔡襄很惋惜,也很同情王大钊,于是两人相识。还好茶树的根没有受到伤害,后来“枯蘖须长枝。”王大钊摘了叶子,做了一小块茶饼。此时,蔡襄已经在京城了。王大钊坚持长途跋涉四千里,把茶带到京城,请蔡襄速尝。蔡襄深受感动,特地写下《茶的故事》留念。

蔡襄是做官的,喜欢好茶,了解好茶的性质。王大玮是茶农,家里有好茶,擅长泡茶。两人因茶结缘,可谓真挚。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人们说起白茶,往往会拿宋徽宗·赵霁的《论大观茶》(1082-1135)为证。因为《大观茶经》中有“白茶”的专门词条,说“白茶本身就是一种...在悬崖和森林之间,只有一两种活着的植物……”。甚至有少数人认为这是白茶最早的详细记载。但对比宋徽宗《大观茶论》和蔡襄《茶记》中关于白茶的文字,实际情况一目了然。蔡襄和他的《茶经》排在第一位,而宋徽宗和《大观茶经》排在最后。因此,蔡襄的《茶物志》确实为我们研究宋代乃至古代的茶文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史料。

茶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是我们研究茶文化发展史的主要信息来源。蔡襄写了一本茶书《茶经》。全书近800字。第一部分是关于茶,第二部分是关于茶具。它有序言、后记和附录(欧阳修《长茶录序》),非常完整。

今天,人们对这本书赞不绝口。著名茶文化专家陈文华教授认为,《茶记》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茶艺和器具的茶学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宋代茶学著作之一,“为宋代饮茶的艺术性奠定了理论基础,是自《茶经》以来保存完整的重要茶学著作”。这个评价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极其中肯。

作者认为,蔡襄的《茶记》之所以能被今天的人们所接受,是因为它有一些非常重要和显著的特点。

一是写作目的明确,填补了学术空白。蔡襄在序言中指出:“过去陆羽的《茶经》不是建安的首创,而丁伟宋代的《茶图》是在其创作基础上的唯一一部。至于厨艺考试,我没听说过。”显然,蔡襄的消息是灵通的。在亲身经历了建安热闹的茶事之后,他觉得唐代陆羽(733-804)写的《茶经》并没有记载福建的茶事。而且他同时代的人和前人使丁伟宋代只谈采茶、制茶等技术问题,而不谈品茶、饮茶的方法,是不完整的。为此,蔡襄专门撰写了《茶志》,以弥补陆羽《茶经》和丁伟宋代《茶图》的不足。

二、作品内容丰富,总结了饮茶艺术。《茶录》第一部,有10条关于茶的条目,包括色、香、味、藏茶、焙茶、地茶、罗茶、候汤、奉茶、点茶。第二部分是关于茶具,共九项内容,包括烘茶、茶笼、铁砧、茶镬、茶磨、茶碗、茶杯、茶匙、汤瓶。由此可以得到很多关于宋代点茶艺术的重要信息。比如在点茶的程序上:备器→选水→取火→待汤→洗茶→焙茶→磨茶→点茶→品茶,其中器、洗茶、点茶已经完全不同于唐代的炒茶法,演变成宋代点茶法的独有特色。蔡襄在《茶记》中率先系统总结了宋代的茶艺,为宋徽宗、赵霁后来撰写《大观茶论》提供了参考。这两部茶经为人们了解宋代的茶艺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

三是观点新颖鲜明,影响茶产业发展。蔡襄在《茶记》中提出了许多新颖鲜明的观点,对茶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蔡襄主张品茶的色、香、味的标准。颜色在第一位,“棕贵白”。其次是香,“茶真香。”再有就是口感,“茶的口感以甜滑为主”,如果水不愿意,就会“破坏茶的口感”。这一标准顺序在宋徽宗写《论大观茶》时被调整为味、香、色。口感第一,“茶以味为先”。其次是香,“茶真香。”然后是颜色,“纯白为上”。从蔡襄的《茶记》到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品茶标准的变化很好地反映了宋代茶叶审美观念的变化。其次,蔡襄提出了判断斗茶胜负和选择茶杯釉色的标准。“第一个带着水痕撤退的是负数,最后一个赢。所以,与输赢论相比,有一水之别,二水之别”。为了方便判断胜败,有必要使用茶杯的釉色。“褐色是白色,应该是黑色。建安的制造者是黑色的,花纹像兔毛。它的空白略厚,时间久了也难冷,用起来最重要。“指出黑釉兔的千足虫兼具功能美和艺术美,所以兔的千足虫广为流传,远近闻名,深深影响了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

书法家蔡襄,以其刚健凝重的风格,自成一家,被誉为“北宋四大家”。蔡襄的茶书《茶录》、茶诗《惠山沸茶》等茶文化作品也是优秀的茶道书法作品。茶诗、文、书属于茶文学作品,茶书法属于茶艺作品。蔡襄将茶文学与茶艺完美结合,相得益彰,有力地促进了茶文化在中国的高效传播。

蔡襄1012年出生于产茶区福建仙游,1048年赴建州监制贡茶,1052年撰写茶志取得进展。因为参与了茶叶的生产、加工、经营、品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而做出了较高的理论总结。蔡襄能够创作小龙团茶,得益于他丰富的经验和创新精神。蔡襄之所以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茶文化观,得益于他积极参与茶事活动和深入思考。蔡襄的茶文化作品能够广为流传,深受好评,得益于其丰富的内容和高超的书法艺术。

蔡襄是宋代著名的茶人,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由此,宋代的订茶艺术日趋成熟,建茶之誉名扬天下,为中国茶文化第二次高峰的产生和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蔡襄的茶文化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对于今天弘扬传统茶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来源:张对蔡襄茶文化贡献的分析获国家级论文《第一届蔡襄茶记与福鼎白茶文化发展论坛》发表于《第一届蔡襄<茶记>福鼎白茶文化发展论坛论文集》第60-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