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史知识大全

山西因生活在太行山以西而得名。山西是一个有很多传说和故事的地方。据说“补天女神”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和颜地都曾以陕西为主要活动场所。那么,你了解山西文化吗?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吧!

山西的民族文化;

山西是一个多民族省份,除汉族外,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藏族等45个少数民族,其中汉族占全省总人口的99.7%,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0.3%。在少数民族中,回族占多数,其次是满族和蒙古族。

山西文化:

山西八大文化品牌:“华夏之根、黄河之魂、佛教圣地、晋商之乡、边关风情、关胜故里、古建筑瑰宝、太行神韵”。山西民俗文化代表:山西民俗火、旱船跑、踩高跷、放烟火、放烟花、跑竹马、车舞、舞狮、挑椅舞、舞龙、挂花鼓、中黄台、龙舟舞、太原铁棍背棍、渔父打蚌、沈老爷坐轿子、山西民间木版画、康外画,等等。

方言文化

山西大部分地区使用晋语,晋南大部分地区使用中原官话,广灵县使用冀鲁官话。

晋语是中国北方唯一的非官方方言。晋语不同于普通话的最大特点是保持入声。大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晋语的声调有一个非常复杂的连读变调现象。今读晋语塞擦音时,古浊音不送气。晋语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特点。

戏曲文化:

发展

山西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传统戏曲的摇篮”。到了汉代,山西出现了戏剧。北宋时期,山西各地活跃着各种各样的地方戏——这些地方戏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元代时期,山西成为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晋南)。到了明代,陕西周浦、陕西通州、河南陕州等地的民间艺人对北方杂剧的唱腔进行了改革,演变出了“周浦梆子”这一剧种;周浦梆子分别与晋中、晋北、晋东南的地方戏结合,逐渐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清代中叶,中国戏曲开始了“花”(即梆子戏)与“雅”(即昆曲)之争,山西民间戏曲之风盛行。在大的乡镇,经常请两个剧团演出,唱“反台戏”。1980普查显示,山西地方剧种有54个,占300多个剧种的六分之一。

大型传统歌剧

山西地方剧种中,“大戏”有蒲剧、晋剧、北陆梆子、上党梆子,其中蒲剧、晋剧、北陆梆子同根不同支。梆子戏的音乐结构是最早的“两句”和“板腔”剧种。蒲剧,又名周浦梆子,因起源于周浦(今永济)而得名。形成于明末,盛行于清代。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中最古老的一种,剧目超过1000个。周浦梆子传到晋中,与当地的秧歌和说唱艺术相融合,形成了中路梆子。清同治以后,随着晋中地区经济的繁荣,中路梆子的名气越来越大,以“晋剧”闻名于世。明末第二次大规模移民使大量的晋南人迁居到晋北,移民们喜欢听当地的口音,使蒲剧逐渐在晋北流传开来。受蒲剧传播的影响,陕北产生了声音很凶的北路梆子。上党梆子起源于古代上党县的泽、鲁地区。它由明清时期的戏、涓戏和外地地方戏民歌组成,并与晋南、晋中的梆子戏融合而成。

短剧

《上党洛子》和《晋南胡美》是小戏中的大戏。受宗教文化影响,山西有陕北、洪洞、临县、永济等道教剧目。山西的秧歌剧有16种。“宛宛腔”的代表剧种有“曲沃宛宛腔”、“孝义宛宛腔”;其他剧种还有二人台、小花戏、樊氏蹦蹦、逗孩子、凤台戏、蛤蟆翁、拉活戏、跳楼戏、河东线腔、上党皮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