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深圳的《严深圳记》

《沈雁镇志》的历史地位

《沈雁镇志》是中国最早的镇志。青州知府赵良弼在《镇志》中说“镇志始于沈雁”,认为沈雁的《镇志》开创了镇级志的先河。但根据曹振武先生的《乡镇之管见》(见《史记研究》2003年第4期),江苏泰州的《西溪镇志》成书于明末,而青州府的《沈雁镇志》成书于清初,至少不是最早的。但是,沈雁的镇志流传甚广,对后来的镇志编纂产生了很大影响。

《沈雁镇志》是山东三大古镇志之一。山东有许多古镇,但只有沈雁、景芝和章丘有古镇记录。因此,三镇被一些历史学家称为“山东三镇”。

《沈雁镇志》是博山第一部地方志书。我们的历史传统是国家编史,都是州县地方志编,乡镇地方志很少,出现的很晚。博山县设县较晚,清雍正十二年(1734)才由宜都县沈雁镇升格为县(还包括淄川17村和莱芜7村),所以博山在编年史方面起步较晚,留下的编年史不多。博山地区在建县前属青州府益都县或淄川县。清初及以前的历史情况,只能在青州府、宜都县、淄川县的县志中零星记载。好在沈雁镇很早以前就有一批优秀的文人,策划了地方志的编纂。因此,六七十年前的《沈雁镇志》和《燕山杂记》在建县出版,使博山的历史记载回溯到一百多年前,使我们对清初和明代的博山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沈雁镇志》的编纂出版过程

博山区志将《燕山杂记》列为博山第一书,依据是《燕山杂记》比《沈雁镇志》早四年正式出版,《杂记》于1666年出版,《镇志》于1670年出版。然而,镇志的编纂及其在沈雁镇的普及早于杂注,这在过去是不争的事实。在《博山县志序》中,博山县志编纂的脉络非常清晰:“故孙公为文祥所定,郑燮在房中,撰《燕山杂记》。.....第一,青州未先驱叶公,与龚氏一乡的张弓联手,创制了《沈雁真志》一书,其文详而精,在当时是有名的。孙与张,侄儿叔伯。杂记的工作其实也是源于此。”这里明确两点:一是方志源于杂注,二是孙廷权杂注源于方志。为了说明这一点,特别提到孙廷权和张连义是侄子和叔叔。事实上,孙廷权撰写《燕山杂注》时,也参与了地方志的修订工作。

孙廷权的《郑燮在房里》是1664,当时他52岁,父母还健在。他“住在山里,却扫客烧香写书”,写了《燕山杂记》。《沈雁镇志》的正式编纂时间为1661年,是在青州府认定叶仙登陆沈雁镇之后。赵执信在《元山考》中说,“康熙初年,叶阿敏,屡遭史家训斥,被判青州,并被调镇。镇上有两三个中老年学者作镇志。”赵执信非常熟悉地方志的编纂过程,因为这些230岁的学者中有一些是他的老师,可能是因为他们太熟悉了。赵执信没有仔细核对年代,《原山考》主要批评以前的研究不严谨,他在这里也犯了一个小错误。叶邓贤于顺治十七年冬,顺治十八年(1661)来到沈雁镇。

从《沈雁镇志》的几篇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镇志的编纂过程。首先,张连义,沈雁镇人,于1660年河南宜阳县卸任后,于1660年春天回到家乡。"顺治耿子春、玉洁回到李那里,征求被推荐的先生和乡贤们的智慧."编年史被大家认可后,“我搜索资料,以便修印。

1660年冬,叶来到镇,随后张连义、赵金梅带着编年稿找到叶。《镇志》序中记述了叶与张连义的相遇。叶曰:“今日夫镇,星宿险要,有齐鲁之界,有风雨谷...所以这个镇的张灵隐先生和赵世瑜决定做点什么。.....尔先生认为于之应该对此不屑一顾,而俞樾却不这么认为。这很好理解,只有圣人才能理解世人的野心。还是那句话,君子不能想到自己的位置,但是不能脱离位置,然后才能沟通。老公镇也在余的位置,我放弃野心。然而,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我不敢。如果我没有,我想是因为二先生的作品,因为二先生的志向,是我的作品。”叶原为京史,张灵隐为张连义,于为赵金美。他们三个应该说是一拍即合。据曹振武先生《乡镇刍议》记载,《镇志》正式编纂于顺治十八年(1661),比《燕山杂注》早三年。此时,孙廷权也在沈雁镇。顺治皇帝驾崩后,康熙登基之初,孙廷权“赶回家”一年,不久就回了北京。

康熙三年(1664)春,叶邓贤离职。这年冬天,张连义为《镇志》作序。最后说:“帮笔除草,徐某出钱。”编年史编了,但没有出版,因为叶贤走了。从那以后,接替于的法官对甄芝不感兴趣了。两年后,赵良弼接替潼关,来到沈雁镇。他为镇志做出了最后的贡献,并支付了出版费用。他在《编年史》中写道,“前有朱湘先生专栏,后有匠石犹悬,九次一次。”惠唐宫和灵隐问甄有什么抱负,虞城却没有。他怎么敢麻木不仁?因为工资问题,他走进工匠石去问他。此时,《沈雁镇志》虽未出版,但已名噪一时。康熙九年(1670),《沈雁镇志》出版。

《沈雁镇志》编纂之初,孙廷权是否参与尚未见分晓,但在该书最终成书之前,得到了孙廷权和张的认可。从时间上看,孙廷权是在《沈雁镇志》定稿后才开始写《燕山杂记》的,他叔叔编的镇志自然会对他产生影响。杂注为了避免重复,更注重经济方面,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后人参与杂注,编成《琉璃编年史》。半个世纪后,学生钟编著了《博山志略稿》(未出版)。他几乎

我走遍了博山的山山水水,他草稿里的山山水水的内容都很详细。到《博山县志》编纂时(1753年出版),镇志、杂注、草图成为主要材料。如果细看《博山县志》,会发现博山建县六十三年间的资料有很多空缺,没有赵良弼之后的判官名单,也能感受到《沈雁镇志》和《燕山杂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