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为什么是水城?

水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千百年来,南河、西河、金马、马洋、杨柳河等“五河”汇聚在新津,从这里汇入长江。这是岷江上游著名的渡口,也是川西平原与外界的交流集散地。千年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美丽小城新津,从此西溪过江,渔舟唱晚...

古言帮助世界

同都江堰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一样,通济堰也是岷江上游极其重要的水利枢纽。它让奔腾的“五河”以宽广的胸怀,滋养了辽阔的成都平原,哺育了下游的美嘉平原。这部凝聚了先人伟大智慧的杰作,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神奇的记忆,更是如其名,连接上游,帮助下游,直到今天。

通济堰开凿于西汉末年,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为使水资源更有利于下游,益州长史张秋任我使赴淅川时,新建干渠一条,长120公里,沸点10处,分为若干渠堰。从那时起,彭山和梅山超过65,438+0,600公顷的农田得到灌溉。通济堰在以后的朝代里,经过多次维护和修缮。现在总干渠总长94公里,灌溉1000亩以上的支渠57条,总长413公里,渠系建筑物4443座,灌溉面积52万亩。

物是人非,星是人非。今天的同济堰已经焕然一新。2005年,古堰改造工程竣工。通过现代控制系统,千年古堰犹如一座现代桥梁,不仅持续滋润着下游的良田,还能通过水闸提升南河水位,让现代水城更加辉煌。在古堰陈列室,历史的记忆和现实的辉煌在这里交相辉映,将人类几千年的智慧展现的淋漓尽致。

古都富民

曾几何时,古渡新津在川西平原的地位是如此重要:连接西藏,连接长江,是岷江中游的水运枢纽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宽2000米,水流湍急,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走遍天下,怜新津渡,渡新津渡,延绵十里……”一首民歌曾经生动地唱出了新津地形的艰险。早在公元前320年,先秦攻蜀时,明凯一家攻打成都,退守新津渡水,被秦军杀死,北宋农民起义军首领新津固都打败,杀死督察。川南军首领侯宝斋也凭借天灾在此阻挡清军斥候,使清军溃不成军...

天然的水屏障也让新津自古以来就是川南的交通枢纽。无论是公文传递、车马往来还是物资运输,都需要在这里过江,这一带也成为川西平原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建国前,新津水运特别繁荣。古渡南北两侧有东门、西门、邓公场、三都水、武进镇等码头,供船只停泊和装卸货物,并有大量堆存、转运和购销各种物资的栈台。豫西河中不时有圆木、木筏顺流而下,装载着油、盐、米、土布棉和药材五金的木船、竹筏也挤满了沿河的古城墙。船帆如林,桅灯闪烁,波浪扣在船舷上,倒影如画。

古诗词为证

东西丰富美好,人杰地灵。徜徉青山绿水,千年古渡让许多诗人流连忘返,思绪如泉。李白、杜甫、王波、陆游、苏辙...耳熟能详的名字,带着他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在这片精神的土地上,穿越历史的时空,流传开来。

据明代状元杨胜安考证,李白《送友人》作于新津:

青翠的群山坐落在城墙的北侧,波光粼粼的水面环绕着城东。

在这里我们彼此告别,而你,像失去父亲一样,在风中飘荡,远行。

浮云如游子,喜欢游荡,夕阳缓缓下山,似有留恋。

我们挥手告别,aśvaghoṣa.·小小·班

比李白小12岁的杜甫三次游新津,留下了38首诗,占其草堂时期代表作的1/3。通过这首名为《新津北桥楼》的歌曲,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新津的深深眷恋:

看春城,近鸟巢宴。

白花花开在屋檐外,绿柳在门槛前。

流水是政治,炊烟是觉远。

令人惊讶的是,这是这条河唯一一个为游客提供视野的郊区。

北宋文豪苏轼和弟弟苏辙多次到新津爬山临水,读书作诗,也是值得荣耀的。苏辙的《计生亭》描写了新津渡口的独特风光。

夜郎秋起水连空,上有虚亭。

山色满天夕阳适宜,江河吹旷野如惊风。

炊烟萧瑟浮潜,渔船追逐渔管。

如果岳阳没救了,你要好好问问南公。

……

陆游、范成大等。是在新津留下千古绝句的人之一。通过这些杰作,人们后来看到了一个山清水秀、水陆畅通、物产丰富、人才辈出的美丽地方——这就是美丽的水城新津,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