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金文、小篆怎么了?
发现甲骨约654.38+0.5万块,4500余字。这些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习俗,还包括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
从甲骨文中识别的约1500个字来看,已经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物、转注、借字”的方法,显示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年~公元前10年)以龟甲和兽骨为基础的文献。
2.金文
它是中国古汉字的一种文字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金文有四种,即商代金文(约公元前1300年~约公元前1046年)、西周金文(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东周金文(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2年)和秦汉金文。
3.小篆
正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221年前)之后,实行了“文字同语,汽车同轨”的政策,统一计量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使用的大篆原始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取消了其他六种文字,创造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在中国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逐渐被隶书取代。
但由于其字体美观,一直受到书法家的青睐。而且篆刻由于笔画复杂、形式奇特、曲折可随意添加,特别是需要防伪的官印,一直使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灭亡,现代新的防伪技术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汉字简繁不一,字形多样。
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朝的《小传》为标准,统一全国文字。篆书又称“篆书”,是小篆和大篆的结合体。因为习惯上称篆书为“大篆”,后人往往专指“篆书”。
扩展数据:
甲骨文的特征:
第一,从甲骨上的文字来看,他们已经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要素:书写、书写、构图。他的笔法线条工整而细,直而粗,笔画多折,对后世篆刻的笔刀产生了影响。从结构字体来看,字符不仅有变化,虽然大小不一,但相对均衡对称,也呈现出稳定的格局。
因此,从构图的角度来看,虽然受到骨屑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但仍然表现出文字的雕刻技巧和艺术特色。“甲骨文书法”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开始流行,证明了它的魅力。
第二,从用笔来说,甲骨文是用刀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的,所以他雕刻时用的是直线,曲线也是用短直线刻出来的。笔画粗细也均匀;因为刀是直提直收的,所以大部分线条中间略粗,两端略细,细而结实,直而流畅,立体感十足。
第三,就结而言,甲骨文的外形多为长方形或几个正方形,具有一字之对称美或变化美。而且甲骨文还具有结合方圆、开字集的结构形式,有些文字还或多或少带有象形的痕迹,在文字的最初发展阶段是幼稚而生动的。
第四,从构图来看,甲骨文字整行清晰,文字大小错落有致。每一行都是上下左右,虽然有密度的变化,但整篇文章却能充满活力,大小相依,左右对应,前后呼应的热闹局面。而且字数多的排列紧凑,给人一种密集的感觉,字数少的则显得稀疏空灵。总之,它们都呈现出一种古雅而浪漫的趣味。
青铜器铭文的分类;
一、商代金文
即使商代以前就有青铜器,但青铜器铭文的开始是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之后。刚开始只有几个数字,到一周开始,已经达到200多字了。商代末年,有青铜器铭文的青铜器很多,但描述还很简略,多为铸者或其祖先所忌讳。直到商朝灭亡,只有文章,但当时最长的文章仍然只有四十字。
二、西周铭文
到了商代的周朝,金文逐渐繁荣,记载了天帝的大事,如王召南巡、旺姆西征等。
三、东周青铜器铭文
自屏东东迁后,铁器逐渐普遍,钟等青铜乐逐渐增多,也可铸于青铜器外部。所以金文记载的不仅仅是王公大臣的事,还有功勋和尺度。此时金文被广泛使用,被称为鼎盛时期。
四。秦汉时期的青铜器铭文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诏令用同一种语言书写,四面八方竖起纪念碑。用的都是小篆,钟鼎上也不再刻铭文,所以金文逐渐没落。直到汉代,人们更多地在铁上铸铭文,青铜器皿已不再使用,所以历史上也看不到青铜器上的铭文。
篆书的特点:
首先是一个长方形,以一个半字的方书为度,一个字为体,半个字为竖足,大概比例是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润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的横画和竖画都是等距平行的,所有的笔画都以圆为主,圆是圆,方是方,使圆生动有趣。
第三,是平衡和对称。空间的分割、平衡和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还存在于文字的局部对称和圆形笔画的左右倾斜对称。
第四,上紧下松。《小传》中的人物大多以上部为主,下部为伸缩脚。当然也有下面没有脚的角色。主要笔画在下部,上部笔画可以抬高。
百度百科-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