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壶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唐宋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高峰,而明代是中国饮茶史上的又一个高峰。紫砂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北宋时期的诗人梅、欧阳修、苏东坡等都曾写过有关茶壶的诗。有关茶壶的最早文献可以在北宋学者梅的《两居诗》中找到。梅姚晨《易云与杜相公谢蔡送茶》:“小石冷泉留初尝,新紫泥泛春华”。诗中的“新紫泥”被认为是紫砂陶器到达陶器文化殿堂的最早记录。梅大诗人苏东坡流亡宜兴时,亲自设计了一种带提梁的紫砂茶壶。沏茶判断味道,发现自己很安心,说“竹炉松风,水壶招手”,还有“饮茶三绝”。后人将这种样式的吊梁壶命名为“东坡壶”,一直沿用至今。
到了元代,紫砂壶的烧制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开始在紫砂壶上刻字。在元代,茶壶是用来泡茶的。
直到明代,紫砂壶才真正兴盛起来,尤其是在宜兴。紫砂壶也从日常用品进入了工艺美术领域。明代,宜兴的紫砂工艺处于鼎盛时期,空前繁荣。明代紫砂壶兴盛成熟,名人辈出。万历时期,著名的艺术家有韩东、赵亮、常远和师鹏,被称为“四大大师”。在“四大家”之后,还有李阳新,他也是万历著名的艺术家。他擅长制作小圆壶,古朴多彩,在世界上被称为“名剧”。史大彬为明代之最,其作品古朴典雅,具有“砂粗、质古、质匀”的特点,标志着紫砂壶艺术的成熟。
明末清初,壶艺的风格越来越倾向于精致灵动。到了清代,紫砂壶的款式多种多样,新品种也越来越多。其中有借鉴花果造型和仿古青铜风格的茶壶,也有装饰有各种粉彩山水和各种紫砂象形的茶壶。由于壶艺精湛,紫砂壶常被宫廷皇室选为贡品,远销欧洲、东南亚、南美等地。到了清代,紫砂壶的形制在缩小。
紫砂壶的产地在江苏宜兴,所以也叫宜兴紫砂壶。茶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泡茶和喝茶的实用器具。紫砂茶壶以其悠久的制作历史和简洁精美的艺术造型成为一种极具收藏和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烧制紫砂壶的原料是泥,分为紫泥、绿泥、红泥三种。能用来烧制紫砂壶的泥料,一般深埋在岩层之下,分布在钉泥的泥层之间,泥层厚度从几十厘米到一米不等。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相关岩相分析,紫砂黄泥属于高铁高岭-应时-云母型,含铁量最高为8.83%。紫砂壶是在高氧高温下烧制的。一般采用平板烟花触头,烧成温度在1100-1200℃之间,成品紫砂壶吸水率大于2%。
显微镜下的茶壶不仅是布满气孔的集合体;这些聚集体大多由应时、赤铁矿和云母等矿物组成,少数由高岭石等单一矿物组成。骨料内部是闭孔,而骨料周围是开孔。紫砂陶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这种特殊结构骨料收缩较大,形成一层断续的开气孔。据测试,紫砂陶器的气孔率在5%左右。紫砂壶的气孔率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正是因为其独特的质感,使得紫砂壶非常适合泡茶。紫砂壶冲泡出来的茶色香味俱全,以其精致的艺术造型,使茶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据《阳仙瓷壶赋?6?1序言记载,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的龚淳,明代有三大制壶名家:史大彬、李重方、徐友泉。他们制作的各种名壶,风格典雅,造型灵活,艺术魅力精湛。清代著名制壶家有、惠、陈洪绶、和邵大亨。当代涌现出一批制壶大师,如顾景舟,他的仿供春茶壶在国际市场上达到20万港元。可想而知,真正的供春茶壶价格是天价!20世纪80年代中期,东南亚等地出现了收藏紫砂壶的热潮。紫砂器皿市场异常火爆,价格一路飙升。明清名家的作品涨到几万甚至几十万港币。受海外市场影响,国内紫砂壶价格一直比较坚挺,名壶一般在65,438+0,000-80,000人民币左右,珍品价格更高。由于名壶紫砂存世量有限,港台及东南亚商人纷纷来大陆“淘金”。他们已经走遍全国,收集名家的老壶,然后开始订购当代名家的新壶。紫砂收藏热传到内地,也促进了宜兴紫砂企业的快速发展。
李申伟,五四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