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戚继光

《戚继光的抗日战争》。

第一,可以把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讲清楚。结合挂图(或投影、电脑课件等。)戚家军抗战,可以先明确“倭寇”的概念,再让学生找出明中叶倭寇严重的原因,引导他们观看戚家军抗战的画面,对倭寇的范围之广、危害之深有形象的认识。教师还可以拿出相关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倭寇给中国东南沿海造成了哪些严重后果?弄清上述问题,将为正确认识戚继光的抗日斗争和更好地评价其性质铺平道路。

戚继光抗战历程:先引导学生观看戚继光的形象,然后让他们阅读戚继光的生平事迹,再结合“思想”这个话题谈谈戚继光身上可以学到哪些优秀品质?关于《戚家军》的编训,老师们可以补充一下戚继光治军严格的小故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尝试课后排练《鸳鸯阵》,然后在课堂上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和士兵团结协作的精神,因为这些都是“戚家军”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利用祁家军抗日态势图,简要介绍决战——“台州九街”。“戚家军”在基本消灭了入侵浙江的日本侵略者后,又前往福建、广东,与当地的明军一起消灭那里的倭寇。

对戚继光抗战的评价:老师让学生分析戚继光抗战胜利的原因(可以分组讨论后回答),基本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这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民心所向”;第二,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猛;三是齐家军配合其他爱国军民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出色的军事谋略和指挥能力,无疑是另一个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历史上哪支军队以纪律严明而闻名?比较一下“岳家军”和“戚家军”在反抗对象上有什么区别?由此引出对戚继光和戚继光抗日斗争的正确评价。需要明确的是,抗日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抵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这时,教师可以加入一些民间童谣、民间故事、传说来纪念戚继光,从而丰富戚继光的形象,进而体现戚继光人格的伟大,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做人的一些道理。

戚继光继承父业后,写过这样一首诗:“不想当侯爵,愿天下太平。”联系到他在文中的诗词,你觉得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学习?

“我从远处知道一刀飘在天上,我不敢忘记那危险的岁月。”表达了戚继光将自己的一生与抗日事业相结合,使自己处于时代洪流的中心,为民族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戚继光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的高尚品质值得学习。此外,“不想当侯爵,只愿太平”更清楚地表明,戚继光追求的是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而不是驱逐日寇入侵,保卫海防,救人于水火。

元明时期的日本侵略

中国和日本的关系一直非常友好。元朝初年,朝鲜人赵翼劝蒙古贵族,日本可及。元世祖·忽必烈决心向日本投降。他几次派人去日本,要求日本归顺元朝,但没有得到答复。他曾于至元十一年(1274)和十八年(1281)两次出兵日本,但都因风暴而失败。当时日本镰仓幕府建立后不久,武士阶级(中小封建主)割据还很严重。他们利用镰仓幕府与天皇及其反对者之间的矛盾来扩大自己的势力。为了掠夺财富,开始通过商人以贸易的形式与南宋交流。元军入侵日本失败后,一些武士和商人打着贸易的旗号携带武器,前往朝鲜和中国沿海地区抢劫。这迫使元政府不得不严加防范,多次下令“严令商海”,取消主管对外贸易的市场海运机构。日本政府也怕元军再来。除了严密防范,元朝不会和元朝交流。由于元日处于敌对状态,无法进行正式的贸易活动,日本商人在各地封建领主的支持下,继续以暴力的方式在中国沿海进行海盗和走私活动。同时,随着日本封建吞并战争的加剧,失去军职而破产的武士与日俱增,成为浪人,他们也大量加入了海盗的行列。所以到了元末,倭寇的骚扰越来越严重。

明朝的倭寇是元朝倭寇的延续和发展。明朝建立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对立时期(1336—1392),倭寇“取中国未定”,“零役掠夺沿海”(金安庆《东日本考》)。为了阻止日本人的入侵,明太祖多次派使节到日本进行谈判,都没有结果。于是下令实行海禁,停止与日本的交往,并“专守海防”(明朝日本传),大力加强海防。在永乐年间,明成祖允许日本政府和商人在中国进行贸易,同时继续加强海防。永乐十七年(1419),在辽东金线岛西北的望海国歼灭了一个入侵的敌人,使敌人不敢大规模骚扰中国沿海。

嘉靖年间,倭寇入侵再次猖獗。日本南北朝的战争以14年底北朝的胜利而告终,但在15年中期进入战国时期。封建诸侯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的欲望,弥补战争经费的不足,积极支持武士、商人、浪人对中国沿海进行掠夺。中国的一些奸商也勾结敌人进行走私和抢劫。还有一些破产的沿海贫民,他们为饥寒所迫,也充当着威胁敌人的角色。当时明朝统治腐败,海防懈怠,浙江、福建的海防驻地守着“十战船一哨船”,士卒仅剩4/10,“倭寇劫掠无惧,人来人往”(《明史·朱纨传》),倭寇入侵达到了猖狂的程度。

东南沿海的奸商引诱日本海盗上岸抢劫分赃。

嘉靖三十二年(1553),敌人在知望、徐海、陈东、萧宪、马也等大地主、大商人的引诱下,“联合数百艘船只,覆盖海面。东西浙江,南北长江,沿海千里,同时警报(《明日传》)。第二年,日本海盗越来越多,“每次放火烧船,上岸劫掠”(同上)。他们把根据地从岛上搬到陆地上,分成几十人到几十万人的小团体,出去劫掠。由于官军的腐败,倭寇一直流窜到惠州、芜湖、南京、淮安、徐州、郫县等地。他们到处杀人,抢劫,勒索或者贩卖。比如敌人骚扰江苏昆山县。“孤城被围四十五天,战事三十余起。六扇门遭到袭击。500多名男女被杀,2万多所房屋被烧,40多个县发棺(挖坟盗棺)。村落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间至八十九间,男女十间至五十六间,棺柩三间至四间,尽人皆知”(归有光《昆山县敌人的故事》)。倭寇袭扰浙江湖州,“大肆破坏掠夺,东起江口至西兴坝,西至楼下北新关,放眼望去(空无一人),杀人算不得什么。”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倭寇所劫财物)数千船”(蔡九德《倭变述略》)。敌人的野蛮骚扰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

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8),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静,号南塘,号夜。邓州(今山东蓬莱)人。他出生在江门,17岁时,接替父亲担任邓州卫主任,担负起保卫倭寇的任务。倭寇的不断侵扰,激起了他保家卫国的热情,曾写下“不愿封侯,愿其太平”的诗句(《停堂横稿集》中的“深于参天”)。嘉靖三十四年(1555),调任浙江抗倭将军。看到官军很腐败,就去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培养“戚家军”成为抗日主力。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台州打败日军。次年,他赶赴福建,捣毁了日本海盗在于恒(宁德市外海域)的大本营。嘉靖四十二年(1563),再次辅佐福建,升为将官。两年后,他和余镇压了广东的倭寇,消灭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隆庆元年(1567),调往北方镇守冀州(今天津蓟县)。晚年受排挤,死于家中。新书《纪律与效率》和《训练的实践纪律》受到军事家的高度重视。其他作品包括《停堂集》。

戚继光曾写过一句诗:“远远望去,夷岛浮天……”

《齐少保年谱》(卷1):“嘉靖三十三年,我在海上各营巡视...而我已转文登营写诗曰:‘冉冉久,烟低护野民。只有很泰会让春色褪去。水落的时候秦朝还有石头,但是潮水来了,就看不到汉朝了。远方,我知道小岛浮在天空,却不敢忘记那段危险的岁月。“查《唐集·横稿》中《国闻》的后两句是“我远知百国,却不敢忘于危难。"

台州九街

嘉靖三十九年(1560)三月,戚继光由浙江将军调任都镇这边的分守台(周)、金华(华)、颜(周)地方将军。根据该地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情况,他作出了以陆战为主,也使用水(海)战的决策,在松门、海门驻军,并建造战船加强海上防御。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16日船从奉化象山至西峰山登陆,扰乱宁海集团战线。戚继光判断,敌人此举旨在从松门、海门引诱齐军,然后乘虚直击台州(今浙江临海)。在台州和海门,他配备了必要的兵力,另派水师到宁海伏击远洋,并亲自率领主力到宁海,邀宁海守军水陆并进。果然,敌人分成三路,分别向东向陶铸、新河、健跳进军。戚继光命军务侍郎唐领兵镇守海门、泰州救援新河,并率主力在宁海剿敌。唐在新河打败了倭寇,骚扰宁海的倭寇也逃之夭夭,但在的倭寇继续进攻台州。戚继光立即南下,于27日中午抵达台州城外,前往花街。“五战五胜,两路被* * *三百零八斩,但巨酋被俘,其漂溺未算”(《齐少保年谱》卷二)。5月初一,2000名倭寇窜至台州府城东北的大田。戚继光带领身边1500名秦冰在大田作战。由于大雨,他们三天没有见面。敌人乘雨西逃,欲经仙居攻滁州(今浙江丽水)。戚继光率部登顶,伏击拦截。“三战三胜,斩首三百四十四计,活捉酋长五名”(同上)。不久,齐家军又在长沙(浙江温岭市东南)大获全胜。经过一个月的战斗,祁家军九战九胜,彻底消灭了入侵台州的日本侵略者。与此同时,总兵吕堂、将军牛天喜也在宁波、温州等地打败了倭寇,浙江的倭寇基本平息。

戚继光的抗日功绩将永远被人民铭记。

数百年来,在戚继光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人们以各种形式纪念他,纪念形式之多、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历史人物无法企及的。在北京北部的长城沿线和浙江、福建沿海地区,修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如戚继光祠、雕像、碑铭、纪念馆或亭台楼阁。在他的家乡山东蓬莱,不仅有戚继光纪念馆和雕像,还有一座“水城”。纪念命名也是民间纪念戚继光的主要形式之一。上述地区有相当数量的山、水、石、树、村、路、桥、井、亭以戚继光命名,如浙江余姚的戚家村、温岭的姬友轻道等。以民俗形式纪念戚继光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如八月十六日过中秋节,吃“光饼”。纪念戚继光的民间文学有抗日、治军、爱民等故事十余种。此外,民间还流传着相当数量的古代歌谣和儿歌。反映戚继光事迹的文艺作品有闽剧《戚继光砍头》、话剧《戚继光平卧记》等,民间舞蹈《腾排舞》、《光饼舞》分别以戚继光打仗的场景和制作“光饼”过程中的动作为题材。在强身健体方面,人们也对民间武术——“吉光拳”进行了挖掘和整理。总之,这些纪念形式都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人类变迁,但依然流传至今,这也能充分体现出戚继光在民间的深远影响。

附:

8月16日是中秋节:浙江省台州市所属的椒江、临海、黄岩等县(市)的人们把中秋节定为8月16日。相传在对日形势吃紧的时候,戚继光在中秋节率军横扫倭寇,取得了胜利。次日日夜,军民共庆抗日胜利,补中秋。后来,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人们总是将中秋节推迟一天,这就成了一种习俗。

广饼(食俗):又名吉光饼、肚脐饼,是浙江省台州市、温州市所辖县(市)和福建省莆田市、宁德市所辖沿海县(市)常见的面食。它是由小麦加水烘烤而成的。它的形状是扁圆形的,上面有一个小孔,用来穿绳。据说戚继光在浙闽沿海抗日时,“戚家军”用光秃秃的饼在腰间系了一根绳子,用来装战时干粮。相传这种饼最早是戚继光创造的,所以叫“吉光饼”或“光饼”。

密码的由来(民间故事):

戚继光对日作战时,夜间派士兵守海岸。为了避免夜间敌我难辨,戚继光让警惕的士兵携带竹哨。如果他们发现了人,就喊:“吹哨子!”如果对方是自己人,要马上喊“立正”,站直。在部队练的时候,戚继光一直让战士们练这两个动作。几经演变,“鸣笛”和“立正”成为军队队列练习的常规口令。

儿歌:黄帝,黄帝,不要让我的小男孩吃惊,日本人来了不要慌,我有个亲戚会反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