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粥的起源
粥不仅是充饥的零食,早在先秦时期就被用来治疗疾病。史记?《扁鹊臧宫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髡用“霍奇粥”治疗王琦病的案例。汉代医圣张仲景除了用药外,非常重视粥的使用。比如《伤寒论》桂枝汤:“服用一段时间后,啜饮一升多的热粥,以助药力。”《金匮要略》用“楼桂枝汤”治疗痉挛:“微汗而不汗,食之而饮热粥”,即以粥出汗。《本草经》说,粳米“粒之长,人必以为命也。"苏东坡也在一篇书帖中写道:"当你夜里饿了,吴劝你吃米粥,云能推陈出新,有益于你的膈和胃。粥又快又美,喝完粥睡觉也很奇妙。」
用适当的中药、药膳和适量的大米煮粥,称为“药膳粥”。药膳粥是中国医学宝库的一部分,是以药治病,以粥扶正的好方法。宋代出版了《粥》一书,官方编纂的《太平盛辉方》载有129种药膳粥方。明代郜琏的《饮食记》?《粥》收38种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有50多种粥;清代曹次山的养生杂文收藏100余种,蔚为大观。
如果有疾病,可以根据症状选择粥。如果体质较弱,可以选择人参粥、山药粥、何首乌粥、黄芪粥等。肺结核可用百合粥、茯苓粥;胃气痛,可选择砂仁粥、萝卜粥;急性肠炎,可以选择车前草粥、马齿苋粥;肺热咳嗽,可以选择贝母粥、竹筒粥;慢性肾炎,可选用茯苓茯苓粥、生茯苓粥、太子参粥等。明?徐莉的《吉安老人笔记》中有治疗感冒的“神仙粥”法,即把五大块糯米、生姜放入水中煮一两次,再放入五七根葱,煮粥至熟,加入半杯醋。对年老体弱的人感冒特别有效。
药膳养生粥具有其他进补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因为药食同源,如山药、黄精、桂圆、核桃、芝麻、绿豆、赤小豆、芡实、板栗等。,它们既是药又是食物,用大米煮的粥香甜可口,让人老少皆宜。再如:人参、黄芪、枸杞、芦笋、茯苓、荣泰、山楂等滋补品,一旦入粥,其功德特别好。而且粥是日常食品,药味加减灵活,简单易取,可长期食用,滋补养生。民间习惯春天吃荠菜粥,夏天吃绿豆粥,秋天吃莲藕粥,冬天吃羊肉粥和腊八粥,四季都挺适合的。其他的,如荷叶粥、红豆粥、牛奶粥、鸡粥、肉粥、鱼粥等。,也有各自不同的效果。
药膳粥制作是否得当,不仅影响口感和食欲,还直接影响养生和治疗的效果。古人选米讲究,讲究温度。李时珍认为粳米、籼米、小米、糯米有利于利尿、解烦渴、厚胃。糯米、糯米、小米等。益气,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腹泻和呕吐。白居易有句话:“粥好喝新米。”“煮粥的米总是以新米为主。特别要注意粥的熬煮时间,分为大火和文火两种。温度不够,气味就出不来了,温度太高,气味就会衰减。一般先把水烧开,再放米饭。大火烧开后,用小火使其沸腾至熟透。清代学者袁枚在菜单中用园方拟定了煮粥的标准:“见水不能见米,但不是粥;“见米不见水,不见粥。要把米和水搅在一起,软而腻,才称之为粥。用火煮粥,一刻也不要离开火,这样粥就会一直处于微微翻滚的状态,可以防止火把汤烤干或者溢出来。
《红楼梦》中关于粥的条目有六条七次,其中见过七种粥。其中,分为两类。一种是单品粥,如碧井粥、红米粥、江米粥等。一类是有配料的米饭,如腊八粥、红枣煮的糯米粥、鸭肉粥、燕窝粥等。所以曹雪芹也知道吃粥有益健康。
许多现代医家继承了古方,今天利用了古方粥,创造了许多有效的新药膳粥方。著名老中医岳美忠根据古代用黄芪粥治疗水肿的记载,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制成复方黄芪粥,应用于慢性肾炎,取得了理想的疗效。南京中医学院邹云祥教授在诊治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时,经常告诉患者吃荷叶粥降压降脂,效果相当满意。不过最近有人指出,吃粥伤胃。由于粥中含有较多水分,唾液、胃液等消化液会被稀释,容易使胃部胀大,影响胃的消化功能,这也是过量吃粥产生的副作用之一。
广东人(潮汕地区除外)总喜欢把米饭煮到烂,这样粥才顺口。有些人会在米粥中加入适量的银杏,增加口感的顺滑,便于消化。
广东粥有时也叫“米粥”(俗称米黄),不加配料,或只加少量陈皮或白果煮,用幼盐蘸着吃。还有一种干贝米粥,增加风味。油条大米粥是广东常见的早餐。其他粤语流行语有:
船粥:相传源于广州荔湾一带供养小船(船)的商贩所卖的特制粥,称为“荔湾船粥”。有绞牛肉,花生,鱿鱼等等。
还有第一碗粥:据说有一次一个书生遇到困难,乞讨,有人给他一碗粥,粥里有内脏等各种厨房杂烩。高中状元和状元之后,还有这粥的第一名。
猪肉红粥
芥末粥
烤骨粥
牛肉粥
黄鳝粥
肉松皮蛋粥
鱼粥
水蟹粥
柴鱼花生粥
油盐粥:只加一点盐和一点油,平时生病的时候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