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五位佛教皇帝
一.萧炎(梁武帝)
梁武帝,本名,出生于齐国皇室。他从小阅读了大量的经典著作,并“博学儒术和玄学”(《梁书》卷三)。齐景陵王小梁紫把一位著名的高僧召集到鸡笼山西府讲学。当时,萧炎,一个年轻人,经常访问他的大门,并成为梁紫的“八个朋友”之一。后来,在废除齐后,大力提倡佛教并加以实践,使南朝的佛教在达到了顶峰。
萧炎早年习武,信奉道教。后来皈依佛教,成为虔诚的佛教弟子。他曾经颁布过一道圣旨,让所有的人都去拜佛。在他的带动下,梁朝的王公贵族纷纷效仿,捐钱建庙。当时,仅南京就有500多座寺庙,全国就有2800多座。较大的寺庙通常被周宇环绕,绵延数英里,有时甚至到达天宫。唐代诗人杜牧有句名言,“南朝四百八十座寺院在烟雨之中”,是对北京健康佛教盛况的形象描述。除了建造寺庙,萧炎还热衷于铸造佛像和举行裸体会议。为了证明自己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他还先后四次到佛寺“舍身”“作奴”,脱去朝服,侍奉僧人,自愿成为真正的佛教徒。每次都要被大臣们说服,被“数亿美元赎回”。僧人默许后,我回宫(见《南史》卷七、《建康录》卷十七)。
萧炎在汉代对佛教还有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禁止僧人吃各种荤腥,并规定违反这一戒律的人将按佛教法和国法处理。难得的是,身为天子的梁武帝也练习过。从那以后,他不吃肉也不喝酒。晚年他一天只吃一顿饭,完全不吃肉,只吃豆汤和糙米。从此,素食成为汉代佛教生活的一大特色。寺院里的僧尼都吃素,家里的信众也自觉吃素。
梁武帝多才多艺,擅长诗歌。早年以名士才子闻名,是典型的文人皇帝。这种文人性格可能是他如此笃信佛教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导致了急功近利,急于北伐,最后亡国。就像后世对南唐皇后李煜的感叹:“做诗人真是绝世无双,做一个又穷又倒霉的国王。”梁武帝的悲哀,大概也差不多。
第二,隋文帝
隋文帝出身于佛教世家,佛教信仰浓厚,其父杨忠曾建有佛寺(齐颜寺)。隋文帝于后魏第七年(541)六月十三日,生于凤仪(今陕西省大荔县)普拉约尼寺。他出生后,由僧侣抚养长大。杨戬七岁时,智贤曾对他说:“我儿子应该是大贵,他是从东方来的。佛教应该被孩子们摧毁和发扬。(引自道玄《古今佛道集》卷二《隋文帝尊佛重宗》被退回)这个家庭的熏陶和早期佛教教育对隋文帝的影响应该是非常大的。故隋文帝即位后,“每以神尼为词,云曰:我由佛兴”(《舍利感应》,《洪光明记》卷十九)。
唐用彤先生曾说,“宣帝、景帝的复活,疑惑地反映了宰相杨坚的意图。所以,佛教的复兴真的是隋朝的责任。(《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下,中华书局,1983393页)。由于北周武帝的禁佛政策,隋初的佛教,尤其是中原地区的佛教,已经面临着生存的问题。隋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佛教的复兴,他也为佛教在中国的正规化、民族化、制度化做出了贡献。此外,隋文帝还在五台山修建了一座佛寺,使五台山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著名的少林寺在北周时期曾一度被毁,隋文帝重建后得以复兴。
第三,武则天
如果说隋文帝是尼姑庵里长大的皇帝,武则天可以称得上是从佛教里走出来的皇后。她出身官宦之家,14岁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子”。唐太宗死后,武则天走出唐宫,去坎耶寺理发。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众说纷纭。不久后,相恋已久的高宗以公主的身份将她接回皇宫,后来成为皇后,并开始参与政治事务。直到后来她听政,以至于改名叫周,做了皇帝,做了女主。
佛像雕刻技艺在武则天时期达到顶峰,龙门石窟是典型代表。甚至有人推测,最著名的鲁什纳佛像就是武则天本人。80卷的《华严经》译本也是武则天亲自作序的。武则天拜佛的目的是为自己积德。个人觉得她似乎更喜欢道教,从“轩辕大帝”的称号就能大致知道。
第四,顺治
有一个流行的传说,顺治皇帝因心爱的东施公主的死而心灰意冷。他认为“万物皆空”,无所依附,于是弃国而去五台山理发修行。顺治是否真的出家是个谜。但是,你擅长佛学,沉迷佛学,这是事实。史载顺治确实曾经在宫里出家,但是被劝退了。然后,他任命太监吴为替身,为他出家,在便雅悯钟寺出家。
顺治有很深的佛缘。他曾说:“我上辈子的确是个和尚。这辈子每次去庙里,都回不去了。”他还说:“宝藏和妻子是人生中最贪婪的。我不在乎宝藏,也就是老婆和老婆,觉得云聚散散,没多大关系。如果慈禧太后不是一个人,可以和老和尚一起出家。顺治可以算是一个信佛的皇帝。就像他诗里说的,“我本是西天苦果,无奈落入皇族。" 」
动词 (verb的缩写)雍正
清初几位皇帝都与佛教关系密切,雍正无疑是佛教基础最坚实的一位。
雍正帝(1678-1735),本名殷,人称“渊明居士”,别号“碎尘居士”,经常自诩为高僧。当雍亲王时,他潜心于佛经,结交僧人,深学佛法。被立为太子后,更加认真,公然带领宫中几个大臣学佛参禅。雍正三十三年正月,“颜僧欢坐七、二十、二十一日,* * *五香,即洞达原,始知此事。”当时张家佛学老师评价它是“如针破纸窗,隔隙望天”,鼓励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雍正于当年二月在吉云堂重聚,极力求援。14号晚上,我走了好几趟,浑身是汗,此刻桶底掉了,才知道又有了关的理由。".然后他问张家佛,张家佛认为这是“像在院子里看天”,应该更加勇敢和勤奋。于是,雍正“续谈泪勤”,于第二年正月二十一日(1712)“静坐复堂,无意踏上最后一关,方达三体四智合一,物我如空道,快庆一生”。在这里,佛家张嘉称赞道:“王真是太舒服了!“这年雍正三十四岁。从此雍正自信在禅界做了一个禅师。
雍正即位后,在政务之余,不惜祭奠九五,讲经。雍正十一年(1733)整理出版了最权威的禅宗语录集,读后整理出《指月录》、《正法之眼》、《禅宗正脉》、《教外其他传》等禅宗语录。《雍正御选》的引文包括季峥(带外集)、《钱骥》、《后稷》等。在文章的开头,雍正帝做出了一个命令,郑重其事地建议“如果你想向别人学习,你就会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过了河,脚踏实地,就能过三界。”《雍正御选语录》的出版对重振宗法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了编撰语录、著书立说之外,雍正帝还下大力气修缮著名古寺,如江南靖西(今宜兴县)的崇恩寺、浙江绍兴的弘基、康哲的普陀山等,都是雍正年间修缮的。同时,雍正帝还重用高僧大德,而雍正帝曾经重用文觉大师,在紫禁城为他安排了专门的住所,请他参与讨论国家最机密的事务。